GO!5/24初探浸水營
回想第一次到古道踏查時就覺得非常好玩又有趣,因為協辦單位一聽是兩位坐辦公桌又平日鮮少運動的女生要來舉辦這個活動,就覺得可行嗎??但婷婷二人組(史前解說員殷淑婷及吳文婷)秉持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即使心中有點恐懼,也要撩下去完成這難得的古道行體驗。
行前,協辦人員屏東林管處廖國棟大哥便貼心叮嚀要穿2雙厚襪-因為有螞蝗(啥咪係螞蝗??)、要帶登山杖-因為是下坡路(登山帳?下坡不好走要過夜嗎?)、建議帶兩截式雨衣-怕會下大雨(好重ㄛ!輕便雨衣行嗎?)、倡導無痕山林運動-請自備環保碗筷及水壺;使用後的衛生紙請帶走(您您您是說噓噓之後的衛生紙也要帶走嗎??)。好在廖大哥人非常nice,事前幫我們準備了很多東西,減輕了雙婷心靈及身體上的負擔。
就這樣5月24日一早啟程出發往「浸水營」,從水底寮-嶺路頭-石頭營-大漢林道,一路搭車沿途走走停停解說,約莫11點到達登山口,在吃完早餐及調整登山杖長度後,開始要長途跋涉6、7小時走47公里才能到達出口(47公里簡易換算就是想像從台東走到大武的路程),想完不禁頭皮發麻。剛開始走時還算順利,沿途聽廖大哥講這是山豬挖的洞!這是某某植物!這是某某史跡!忽然,哇!趕快拍!趕快拍!有一條小鎖鍊蛇。係金耶!沒錯,在筆者吳小婷眼前200公分處,一條長30公分約莫大拇趾粗細的「小蛇」出現了。但廖大哥殊不知小婷是從台東市區來的城市土包子,很怕蛇!所以就在那要拍、不拍之間,小蛇已緩緩隱沒入草叢中,只留下大家可惜的嘆息聲。經過「小蛇事件」後,筆者決定在待會的路程一定要克服萬難,拍下可茲記錄及回憶的照片。中午簡單吃過飯糰、喝過熱茶及水果(大哥說蕃茄是很好的水果,可補充營養又止渴)後,繼續踏查古道。走到這裡已是汗流浹背了,算算時間還有4~5小時,可得加緊腳步才行,不然等太陽公公下山,就好玩啦!
沿途經過歸化門社、清代歸化門營盤遺址等等遺址,看見很多百年前的房屋、砌石駁坎遺構有些還算完整,有些已因自然環境、時間或人為因素而毀壞。再走,到了出水坡遺址已經虛累累(台語發音),這時我跟淑婷都已出現疲態。大哥在前方喊著說:「爬上來吧!這裡有日治時期升旗台。」可是我兩腳已經不聽使喚了,很酸~~痛,幸賴淑婷拉我一把,腳使勁一蹬而上,映入眼簾的是水泥屋基2棟、升旗台1座。知道這是日治時期的升旗台,遙想日本軍人在此唱日本國歌的情景,心裏並不害怕,只是有些很特別的感受。好像穿梭時光隧道回到過去,如果不是親臨古蹟,很難有深刻的體驗。時光拉回當下,到此,我們只走了一半路程,換句話說還有20公里要走。喝口水,休息一下,繼續出發!
到了後段約2小時路程,山路已由緩下坡變陡下坡,為了希望在預定時間到達出口,大家都加緊腳步(回頭看看夥伴淑婷因腳舊傷發作,臉已由青灰色變為慘白)。大哥一直鼓勵我們還有30分鐘、15分鐘……,就在這鼓勵聲下一步一步接近出口,直到聽到一聲宏量的喲喝聲,我還傻傻的回說:「啊~~我們在前面,怎麼了?」同行的隊員屏東林管處峰哥說那是台東林管處的人在跟我們打暗號。呵呵呵~~真糗!到達姑仔崙吊橋後,台東林管處王專吉技正已貼心的開車要送我們下山了,不知怎麼的,我跟淑婷一直冷起來,技正看到婷婷們疲累模樣就想帶我們去吃些食物補充體力。很可惜的,廖大哥及峰哥因為要趕火車,就先跟我們分道揚鑣。吃完熱熱的食物補充體力後,就驅車前往台東市區,結束初探浸水營~虛累累+鐵腿篇。
5/25-7/21籌備!籌備!再籌備!
結束了5/24初探浸水營後,回來腿真的狠狠的痛了幾天才好。接下來又緊鑼密鼓的投入百年觀點的教育活動、行銷及兩個記者會規劃。根據展區史料的提供及時間的發展共規劃了3個系列活動,分別為「首部曲:踏上通往後山的百年足跡~浸水營古道行」、「貳部曲:六十七采風~釋迦果之旅」、「參部曲:胡傳(鐵花)行履~人文美食遊」,希望能藉活動深化台東旅遊風潮,讓在地人知在地事。遂結合屏東林管處廖國棟技士、台東林管處黃群策課長及王專吉技正、台東農改場黃明得場長及楊正山秘書和盧伯松主任、斑鳩冰品場陳進憲場長及產銷班吳文耀班長、黃學堂先生對胡傳的研究及志工劉桐保先生的協助下共同策劃系列活動,還有政府及民間單位的贊助。其間就在一次又一次的籌備會議中完成了初步規劃。但過程不如想像中順利,因為沒經驗,不曉得經費預算抓得夠用嗎?何時可以開始報名?費用會不會太貴?如何行銷?暑假如遇颱風延期問題?記者會有多少媒體來?我跟淑婷常常就在正職解說員工作及特展協辦兩個角色下,思緒、體力兩頭燒,一直到7/21特展開幕才稍稍紓解了壓力。很幸運的活動經由多方協助下,7/10開始報名的浸水營古道第一梯次很快地在16日就額滿了。時光飛逝,轉眼來到7/28。
7/28-7/29盛夏的浸水營古道~蟬唧唧的叫
「浸水營」地如其名,位處於冬夏季風氣流輻合帶,是台灣第二大降雨區,終年氣候潮濕,濃霧深鎖。行前,展教組黃國恩大哥(百年特展執行人員)還擔心的說如遇颱風延期問題,但淑婷開玩笑說:「不會啦!婷婷2人組是”sunny
girl ”所以不會有颱風的!」果真7/28及7/29的天氣都非常好,適合出遊,連林管處人員都覺得這樣的氣候少見。一行60多人就浩浩蕩蕩的出發往浸水營。
第一梯次非常榮幸能邀請台灣古道專家楊南郡老師及徐如林老師擔任講師,7/28當天一早學員先到枋?火車站前報到,接著驅車前往水底寮的嶺路頭,到時第二梯次講師李煙潭老師已在那裡等大家了。古道行先由李老師高歌一曲古調揭開此行序幕,楊老師說領路頭是浸水營古道起點,日治時期的文獻記載中就說明非常繁榮,原來,這裡是後山卑南出入前山的門戶,路口一座石標指向後山,刻著「左卑南道」。但實際字樣已模糊看不清楚了。
接著1小時車子走走停停沿途解說,隨車徐如林老師說明「浸水營」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光緒20年(西元1895年)的《鳳山縣采訪冊》,最早是由清兵修築為「開山撫番」道路,通往後山卑南(台東),舊稱為「三條崙、卑南道」。日治時期經日人改修為從屏東枋寮鄉至台東大武鄉的「理番」道路,全程47公里橫越中央山脈最南端,在清代開鑿的東西交通要道中,使用率最高。如以簡要文字敘述即為一條東西方向交易、移民、爭戰等的古道。「聖蹟亭」為清兵於石頭營屯兵總兵張其光特別成立「番學堂」教化原住民,並建立字紙亭來焚燒字紙,以示對文字的敬重。「崁頭營」日治時代作為崁頭警官駐在所,出入古道都需申請「入番許可」經查驗後才能放行。「歸化門社遺址」是因「浸水營事件」力里社是帶頭起義的部落,為削弱部落力量,日警將力里社眾分批遷到此地,形成歸化門社。
車子緩緩爬坡來到登山口,大家把不必要的行李留置車上後,林管處工作人員開始發飯糰、毛巾、飲水。楊老師及徐老師事後說道,沒參加過這麼棒的登山旅程,還有如此貼心的服務。環顧四週,大家好像有練過一樣紛紛開始吃起飯團並整裝待發。拍完團體照片後,由登山警察及台東林管處領隊、屏東林管處壓後,就這麼再探浸水營古道。學員來自四面八方,屏東台東各佔5成,其他3成是外縣市學員,職業大多為公教人員或商企業人士,有些是登山的好手,也有初登山者。雖然成員來自不同領域,但由照片看來都對古道非常有興趣。
「州廳界」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從台東廳啟行巡視浸水營古道時,高雄州知事及各官員都在此迎接,所以這裡就是兩地的分界囉!「浸水營盤、浸水營駐在所遺址」是清光緒8年(1882)屯營。明治34年(1901)日人設浸水營駐在所,曾多次遭排灣族攻擊。「出水坡營盤遺址」就是有前面有提到的升旗台那裡。照慣例,走到此,學員一聽才走了一半,紛紛露出不可置信的臉,有些人已開始體力不支。還好,先前我跟淑婷已先來過,便拿出肌肉酸痛的好朋友-肌樂,請學員不要客氣的噴噴噴,並說明後2小時是陡下坡,必須做好防護措施。大家就在互相鼓勵之下,提前到達姑仔崙吊橋,後由接駁車到餐廳用餐並夜宿大武自然教育中心。當天晚上正值快滿月之日,一輪明月就高高掛於窗戶外的星空下,彷彿隨手就能摘取,非常是美麗。我跟淑婷就在跟學員的閒聊下,安然進入夢鄉。
隔天7/29的重頭戲就是參觀大武自然教育中心,經由影片介紹及黃課長的解說,才知道福爾摩沙真是寶島,林區內植物就有700多種,更是許多野生動物賴以棲息的重要環境。約莫10:40到達史前館。簡單拍照後即參觀百年觀點特展。第一梯學員很有耳福,是由策展人親自解說,只見到了展廳後,大家時而低著頭或仰著頭,就是要看清楚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演進。兩本一真一偽的外國古書,讓大家知道歐洲於十七世紀後對台灣的好奇心。到了「大清帝國筆下的台灣」展區,大家紛紛在找找看自己的家鄉在哪?還有馬面裙、六十七兩采風圖等都讓大家驚嘆連連。最後重點來到胡傳展區,何大哥跟大家解釋我們昨天走的路就是清代的三條崙古道。百年前,先人就是一步一印來到後山-台東。
我想,誠如楊南郡老師於《台灣百年前的足跡》書中說到,古道的探勘最迷人的地方,有時不在道路本身,而是藉路為線索,牽扯出古往今來的斑斑史跡。就像隱翳在南台灣熱帶雨林中的浸水營古道,它所串聯起來的幾乎可以說是一段台灣史的縮影。
後記
學員的分享http://tw.myblog.yahoo.com/buddium888
引用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