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藏S品放大鏡
  本館自然史標本典藏簡介
博物館頻道
  在柏林,引爆戰後生活想像

來自部落的聲音

 

一位駐館員對原住民文物館發展中的觀察與思考

巴蘇亞在台東

 

從多樣性的知識建構看原住民教育的發展籌劃

搶鮮報
   
  編輯語
 


隨著炎熱的氣溫一直上升,也在提醒大家,可以讓你痛快流汗的暑假快到囉~~不妨趁著暑假來一趟東部之旅吧。當你來到本館第一個常設展展廳─自然史展廳時,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呢?到底~~~~這些自然史標本是怎麼來的呢?特別是曾經深埋在海溝的化石,可要怎麼清理,才會回復它原來的樣貌呢?來看看典藏工作人員帶給你的解碼秘辛,讓你窺探一下,這是個辛苦但有趣又很有成就感的工作過程。

延續四月份登出的柏林博物館行旅心得,這一次擁有讓人驚艷的教育活動的博物館,是哪一座呢?達雷姆歐洲文化館與戲劇工作者合作推出的想像劇場,採用劇場化的導覽方式,引領觀眾進入戰後生活的歐洲,讓人想要不認真去感受那個時代黎民蒼生的問題都很難。也非常期望看到,台灣的博物館能有機會多應用這類點子,讓參觀的觀眾都能擁有難忘的博物館之行,並以此延伸至博物館之外的自我意識與成長學習。

暑假除了參觀大館,還有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小館也是值得造訪的地方。當初政策設立的原住民文物館,其實就賦有推動觀光與文化教育的功能。然而文物館要如何實際運作,才不會變成蚊舞館?這有賴中央、地方與部落的共同支持。本期即邀請今年度擔任地方文物館駐館規劃人員的族人,分享他對於原住民文物館的思考及觀察。尤其是所整理出的相關圖表,背後都有深刻的思考脈絡,值得介紹給大家參考應用。

暑假到來,這一學年也即將結束,對原住民族教育而言,今年度很大的變化即是學子們的族語認證考核。為什麼原住民族教育需要刻意區隔出明顯的邊界,就是因為在大社會容易朝向一統政策的模式下,需要更多可以保護多樣性文化資產的方式,好讓這多樣的文化多元性,可以成就、保護更強健的社會體系。且來看看巴蘇亞對這個議題的思考。

緊接著的端午佳節,不管是去跟人家擠看划龍舟,或是好好運用四天假期出外遊走,都祝大家流汗暢快,正式開始迎接夏天!

 
  博物館花絮
 




「微笑的小太陽─馬漢忠和他的同班同學」展覽,已經巡迴到臺南囉!從96年6月5日至9月30日於臺南的國家臺灣文學館展出,開展當天漢忠一家人包括住在花蓮馬遠部落的外婆和大姨媽全員到齊。在開展記者會活動上,讓全場驚喜的是穿著布農族巫師服飾的外婆,以口簧琴及弓琴吹奏布農族傳統歌謠。還有臺南大學的同學們用心的以漢忠的詩作「我是一個平凡的人」,用國、台、客語加上豐富的肢體動作感動全場,讓我們彷彿看見了過去那個可以跳舞愛表演的漢忠。

在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呈現的卡司陣容相當大,館方也透過更多不同的方式呈現出漢忠對生命的熱愛,也搭配了一系列有關生命教育的活動。歡迎大家有空到台南時,別忘了到文學館親自感受漢忠的生命世界。

(文 / 李虹妮‧
圖 / 李虹妮、胡智偉、林雪芬)

 
 
 

 
史前館電子報第109期 2007.06.15 
 

本館自然史標本典藏簡介
 文‧圖 / 葉前錦


象下顎骨貝類附生污損情形

  本館除考古學與民族學之標本文物蒐藏外,尚有少量的自然史標本典藏,自然史之研究雖非本館核心研究,但其標本之蒐藏與研究卻對過去人類生活環境提供相當重要的參考資料與佐證。

  本館自然史標本典藏可分為岩石礦物、脊椎動物化石、貝類化石標本三大類,其中岩石礦物標本為本館籌備處時期委託臺灣省礦物局進行採集,主要以臺灣地區各地之各類型岩石礦物原石標本為蒐藏範圍,包括玄武岩、閃玉、蛇紋岩、變質基性岩、黃金、藍玉髓等共計109件。這些岩石礦物標本不僅具有代表性,更可作為考古遺址出土之石器標本材質鑑識、比對之參考。

詳全文▲TOP

 
 

在柏林,引爆戰後生活想像
 文/ 林頌恩 圖 / 劇照取自柏林國立博物館聯網


黑巿保羅

  在飛往德國的旅途上,我就已經為著第一個週日到底該去哪個館而苦惱。原因是我從柏林國立博物館聯網(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下載的週末各館活動,各有各的特色,豐富到讓人難以選擇。就像這兒的各式可口蛋糕,同一時間只有一個博物館胃的你實在是選了這個草莓派就無法吃到那個洋梨糕,到最後只能對著最想要的三塊蛋糕乾瞪眼。

  幾經掙扎,我選了達雷姆歐洲文化館(Museen Dahlem, Museum Europaischer Kulturen)上半年每月中旬於週日早上十一點半推出的「與黑市保羅一塊上路(Unterwegs mit Schwarzmarkt-Paule)」劇場化導覽,因為那是光從字面介紹最讓我無法判斷與想像的味覺:「經由劇場方式了解戰後生活的情形,人們如何盡力想要尋回以往正常過日但已無法復得的生活。」

  詳全文▲TOP

 

 

一位駐館員對原住民文物館發展中的觀察與思考
 文‧圖 / 馬田


原住民文物館的理想發展
(2007:馬田繪製)

  從我住的地方開車出門、回到部落,幾乎每天都會經過鄉內原住民文物館這巨大死沉的建築,它的存在正好顯現了公部門對待地方文化的態度:給我們象徵,但不給我們希望。公部門跟地方之間要怎樣就文物館發展這個問題來取得有效的互動與合作?這樣的問題不僅只是我們鄉的問題,也是目前原住民族地區及都市原住民地區只要有設置原住民文物館的地方就會有的問題。

詳全文 ▲TOP

 

 

從多樣性的知識建構看原住民教育的發展籌劃
 文 /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從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以至原住民族教育法,都強調應該依據原住民族意願,本多元、平等、尊重之精神,保障原住民族的教育權利;這些理念與戰後以同化、融合為主軸的教育政策相較,已經有很高的超越,惟與實際的推動,依舊有相當的落差;除了成立原住民族教育審議會、教育經費預算額度、保障升入學機會、減免學雜費、專屬頻道等已初步推動外,其他大多還懸在半空中,尚未真正落實;所以常有人批評這些法律僅是「具文」!

詳全文 ▲TOP

 
 

《最新活動訊息:http://beta.nmp.gov.tw/enews/hot/fashion.pdf

教育活動:

  》本館

  • 6/17,14:00~17:00,漂啊漂‧越南小船。清緩悠悠的湄公河,溫暖的南風吹拂,河岸上椰葉輕輕搖曳,舢舨船上,戴著竹笠的小販輕輕划過……這是典型的越南景觀,我們用木片、竹筷等來做艘小船,搖動你對越南文化的接觸,一起航向湄公河。
  • 6/24,14:00~17:00,朵朵開‧印尼染布吊燈。以前印尼的鄉村沒有電力,到了晚上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吊著以玻璃及鐵皮製成的油燈,燈火點點的夜景非常美麗。用具有印尼風的染布作成燈飾,具巧思的接合方式便於摺疊與收納,讓你的家綻放如花朵般美麗的印尼吊燈。
  • 7/01,14:00~16:30,馬賽克室內植栽盆景DIY。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花盆,本館提供可愛小花草,讓你立刻享受園藝樂趣。

  》卑南文化公園

  • 一步一腳印.卑南遺址時光步道。透過腳印步道的設計,邀請對卑南遺址維護、卑南文化推廣研究有功人士或文化生態界知名人士與一般民眾刻下紀念腳印及簽名,可成為遺址公園展示廳的指標與地標,亦可增加遊客觀光旅遊的趣味,建立一條充滿趣味的生態文化步道。
    酌收活動費:1500元。申請辦法詳見本館網站最新訊息。
  • 散播希望的種子─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贈送原生植物種子
    即日起,卑南文化公園遊客服務中心為推廣臺灣原生植物,提倡生態保育,館方收集園區的果實種子,送給到訪的遊客帶回家種植。藉由散播希望的種子,期待這些種子都能在各處發芽茁壯。

特展:

  • 「科學的考古學」為本館新增常設展,96年5月25日起開展!歡迎觀眾親臨現場,透過操作、探查、從而理解現象,主動產出自己的考古知識。內容涵括民眾最感興趣的「定年」技術、考古工作的田野現場及實驗室分析,同時介紹許多精采考古案例,如發現於阿爾卑斯山的「冰人」、漢墓馬王堆的利倉夫人,胃裡有什麼食物;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干欄式建築及稻米的遺存是什麼模樣。展場中更完整呈現臺灣各地遺址案例,有高達八米的遺址界牆,互動感應的灰坑貝塚與考古探坑。
  • 「百年觀點--史料中的臺灣˙原住民及臺東」特展,將於96年7月21日起開展。「百年觀點」所展出之古籍、古地圖、文獻檔案與文物,是據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品,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之清代宮廷文獻檔案為主軸,加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中研院胡適紀念館及原住民部落共襄之文史素材相輔而成;同時,為凸顯歷史材料的珍稀與悠久性,遂將主題與選材界定在距今百年之前,因此,時序將會橫跨明末至荷據、明鄭、清初至臺灣割日前後為界。
  • 「力與美的生命傳奇─馬蘭三勇士馬亨亨、高巍和與楊傳廣的故事」小型展覽,96年7月14日起開展!這個小型展覽呈現三位與馬蘭部落具有密切關係的勇者代表:馬亨亨、楊傳廣與高巍和。他們充滿力與美的生命故事,不管在大時代、體壇教界與軍方政界都締造了無數傳奇。透過他們後人、後代與後學的角度,一起來緬懷他們的過去,更重要的是開啟我們與他們之間重疊的未來,向他們的生命致敬與學習。
  • 「豬齁齁的叫」豬年特展,96年2月13日起於本館二樓迴廊展出。史前時代的臺灣人與豬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魯凱族為什麼讓山豬英雄戴上象徵榮耀的百合花?在鄒族的傳說中,山豬的數量為什麼一下子減少了?夏威夷的原住民又有著什麼樣的豬的故事?此外展出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本館的收藏,有難得的山豬牙臂環、祭祀用的豬頭骨,還有中了一槍的山豬頭骨。
  • 「史前風華再現:卑南文物精品展」,95/12/22起於卑南文化公園展出。曾經沉睡千年的卑南遺址文物,在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標本陳列室保存多年後,在各界人士努力奔走之下,於94年起陸續移轉本館。 經過繁瑣的典藏作業後,精選218件文物,再加上研究人員考古研究成果,重回卑南遺址與世人重逢,鄭重在卑南文化公園展示廳展出。
  • 「微笑的小太陽─馬漢忠和他的同班同學」展覽,於96年6月5日至9月30日於台南的國家台灣文學館展出,邀請大家一起發現馬漢忠的畫風文采和歷經癌症千錘百鍊的精彩生命。漢忠11個月大時,出現惡性腫瘤,生死面臨一線之隔。13年來他勇敢對抗病痛,掛在臉上的永遠是小太陽般的微笑,讓人深深動容。歡迎拜訪微笑小太陽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sunnyboy_nmp。
  • 「穿梭時空線索‧認識史前時代的臺灣」特展,自96年2月17日台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遊客服務中心展出。本館與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臺東管理站合作,規劃設計「穿梭時空線索‧認識史前時代的臺灣」新展。由臺灣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的八仙洞遺址揭開序幕,依時間之早晚分別介紹臺灣的史前文化與史前遺址,民眾可在遺址現場擁有更深入的知性之旅。

表演:

  • 6月16日(六),「奏鳴曲與組曲之夜」孫晨甄‧陳佩君聯合音樂會,19:30起於本館視聽中心。安排法國作曲家和德國作曲家的作品,不同的民族、風俗民情之間所寫作的而出的音樂語言,嚴謹、生動、神秘、外放,帶給觀眾充滿新奇的夜晚。
  • 6月30日(六),「繽紛六月琴」,19:30起於本館視聽中心。長期處在課業壓力以及過分忙碌的工作環境之下,讓你感覺喘不過氣嗎?來場不一樣的音樂SPA吧!音樂不再跟你有距離…閉上眼,跟著音符一起…深呼吸。
  • 史前館玻璃屋餐廳「午餐的約會」,於每週六、日下午12:30 由國立台東大學音樂教育學系學生擔綱演出,帶給週末至玻璃屋餐廳用餐的遊客一個悠閒又充滿曼妙音樂的午后時光。

時時刻刻為您服務,24小時不打烊。電子化政府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浦忠成│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林娜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