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某天安排預約導覽的人員接到了一個幼稚園團體的預約電話,雖然館方解說員已經接待過各式各樣的團體,但是要接待60幾個如此多的幼兒,這算是頭一遭,該不該接這個預約團體呢?本著博物館服務社會,其對象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的精神,預約人員接下了這個預約。由於幼稚園的小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非常短暫,要如何讓他們在近1個小時的導覽中能耐心安靜的聽導覽解說,這對從未學過幼兒教育的解說員們來說是一項艱鉅的考驗。我曾請教友館,他們是如何處理幼稚園的幼兒團,得到的答案是:他們多半只做環境介紹。
透過解說員的演繹,觀眾可以更快了解所置身的展場想要表達的概念 |
協助觀眾對展品進行深度觀察也是解說員的職責 |
解說員針對學生團體進行的各式操作活動-1 |
解說員針對學生團體進行的各式操作活動-2
|
針對青少年的解說 |
針對成人的解說 |
本館的觀眾群以學生團及旅行業者安排的參觀團居多,旅行團當中不乏年長的阿公阿媽。以本館的展廳特性,許多考古專業的部分得靠解說員的十八般武藝,以流利的台語將專業術語化為一般淺顯通俗的用語,賦予靜態的文物生命,就像說故事般,這樣阿公阿媽才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二、導覽解說應該「分眾」?
博物館是除了學校以外的另一個學習教室,學校由老師擔任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而在博物館則由解說教育人員來負責進行知識傳遞的工作。根據解說之父Freeman
Tilden的定義:解說(interpretation)是一種教育活動,其目的是藉由原有事物的使用、親身的體驗、或各種的解說媒體,來闡述它們的意義與關係,而非只有傳達一些表面的訊息。
換句話說,解說就是一種利用溝通的技巧,使參觀民眾了解他們所見的事物,並設法滿足其好奇心的訊息傳達方式。解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解說員所需不僅僅只有說話及表達清晰的能力,也需具備觀察、溝通、互動、知識傳遞及引導等技巧。而面對不同的觀眾則需有不同的解說內容,絕不能照本宣科按照導覽解說手冊來做解說。
Freeman Tilden 於「解說我們的襲產」中指出6項解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