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婦出創作:臺澳原住民時裝藝術的女力社群

考古探索

  漫談南科社內遺址出土的兩件灰黑色「燧石」小石片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跟著博物館重新「理解」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今年走讀臺灣的活動,已經陸陸續續開始辦理。

  在臺灣時間8月8日這一天正好也是講師Charlie Wu的生日。這場走讀線上活動,邀請了《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這本書的口述者吳權益(Charlie Wu)、共同撰述者黃楷君以及八旗文化出版社主編王家軒共同來聊聊他們的看見。

  Charlie遠從加拿大以線上方式跟大家分享,關於他多年來如何在加拿大與策展團隊籌辦台灣文化節的心法。Charlie的想法是,不要只從台灣人熟悉的內容切入,而是如何同時透過台灣文化節的辦理,也藉由每年與亞洲不同國家就脈絡相近的議題產生對話,如是一來也擴增了臺灣與亞洲國家移民同在加拿大身為公民的討論與接觸。而在與加拿大不同族群接觸的過程中,又如何從各種回饋與回應裡獲得了更多學習。因而臺灣的故事與社會可以是當今世界探討各項主題的答案選項,我們更要好好珍惜與著力。今年臺灣文化節即將在溫哥華與多倫多舉行,歡迎大家關注。

  每一次的走讀臺灣活動,我們也在學習如何讓手語使用者的朋友們可以透過各種方式獲得更多新知與感受。這次邀請到手語翻譯員鄭盧怡芬為大家翻譯,怡芬詮釋的神情充滿溫暖與同理,這份心意也透過影像傳達給線上的大家。

文‧圖/林頌恩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73期 2022.8.15
 

  八月份從8月1日原住民日到8月9日國際原住民日,都有許多需要大家一起參與及思考的活動及議題,也讓我們練習將這些反思在日常生活中以行動體現。

  本期以「婦出創作」為題,來看臺灣與澳洲原住民女性的社群,如何透過藝術創作為在地社群帶來正面的影響,呈現各種動容的女力實踐。

  在臺南新市的社內遺址,出土了兩件臺灣新石器時代與金屬器時代的遺址中極為罕見的灰黑色燧石小石片,這兩件灰黑色石材的來源與用途,至今仍不明確。

  史前館重新改建的南島廳,探討了許多重要的議題。實習生在南島廳短暫的佇足以及學習,練習重新理解許多需要大家一起跟著重新理解的事物。

 
 

婦出創作:臺澳原住民時裝藝術的女力社群

文/黃郁倫 ‧圖/史前館


作品「裹在我們的藝術裡,長褲、背心、圍巾與軟雕塑」(Wrapped up in our art, pant, singlet, scarf and soft sculpture)是由來自澳洲中部愛麗絲泉的藝術團隊「亞仁尼提‧坳特爾藝術家群」(Yarrenyty Arltere Artists,簡稱YAA)的女性藝術家/設計師所創作(Lisin Mayaw攝影)

  南科考古館現正展出的「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是受到澳洲本迪戈美術館(Bendigo Art Gallery)在2020年推出《Piinpi》特展所啟發;在澳洲展品巡迴來臺之際,由史前館相應策畫臺灣方面的內容,因而促成《第一浪潮》特展誕生。在展覽籌備過程中有幾件事特別令我感動,其中有關澳洲第一民族在時尚發展中從缺席、附屬到現身的過程,我在先前的電子報〈當原住民時尚捨棄秋冬與春夏:澳洲第一民族與澳洲時尚形象〉有過簡短整理。本文在此想點出另一筆值得記錄的事:在地社群的女力藝術創作。

  我想從展場學習單的主角「阿倫倫」(Little Arienne)講起。阿倫倫角色的靈感來自澳洲展區雨季單元裡的作品「裹在我們的藝術裡,長褲、背心、圍巾與軟雕塑」(Wrapped up in our art, pant, singlet, scarf and soft sculpture)。這件作品來自澳洲中部人口稀少的北領地(north Territory)愛麗絲泉的藝術團隊,由「亞仁尼提‧坳特爾藝術家群」(Yarrenyty Arltere Artists,簡稱YAA)瑪琳魯本賈(Marlene Rubuntja)設計的服裝,結合了同樣是YAA成員羅珊妮.奧利佛(Roxanne Oliver)創作的軟雕塑。

詳全▲TOP

 
 

漫談南科社內遺址出土的兩件灰黑色「燧石」小石片

文‧圖提供/楊小青


社內遺址出土之石英質石片玉器。

  臺南地區大約在1800年前開始進入金屬器時代(蔦松文化),這一個時期的有刃工具大都從石器轉變為鐵器,但是農業拓墾用的釜鋤形或是錛鑿形石器仍繼續使用。到了距今500年前的西拉雅文化期之後,有刃石器才真正被金屬製刀具所取代,如發現位於新市區社內里西北側距今290-450年前的社內遺址,灰坑中除了貝類與獸骨等生態遺留外,僅有少量砥石與石錘等石器。

  不過社內遺址卻出土兩件在臺灣新石器時代與金屬器時代的遺址中極為罕見的灰黑色燧石小石片,邊緣可以觀察到人工打剝的製造痕跡。考古學家對於這兩件灰黑色石材的來源與用途尚不明確(註1)。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跟著博物館重新「理解」

文/劉安‧圖/廖碧蘭、高師大原專班學生


進入史前館的新展廳

  回想從2022年2月17日到2月19日這短短兩天半的實習課程,確實過得非常充實;在第一天博物館的簡介介紹中,讓我深深認識關於博物館內許多大小組織,更感受到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對於這兩天半整體的實習安排,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參觀博物館的南島展廳,裡面確確實實記錄了原住民的生活以及文化,太多太多的感動,激起我心中某種衝動,很高興有這機會提早踏入還沒重新對外開放的史前博物館,真的吸收了不少。

  南島廳的設計非常有特色,整個看過去的視野很寬廣,在牆上記錄了關於原住民的基本文化,例如關於姓氏及名字的取名,這些在我們文化裡都是非常重要的細節。某幾片牆上也記載了與原住民息息相關的現代資訊及社會事件等。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
    時間:2022/6/25(六)~2022/9/21(三)
    地點:康樂本館-第1、2特展室及迴廊
  • 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
    時間:2022/7/1(五)~2022/9/30(五)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室
  • 「卑南史前大聚落」特展
    時間:2021/11/18(四)~2022/9/11(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特展室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7、8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