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婦出創作:臺澳原住民時裝藝術的女力社群

考古探索

  漫談南科社內遺址出土的兩件灰黑色「燧石」小石片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跟著博物館重新「理解」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73期 2022.8.15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跟著博物館重新「理解」

文/劉安‧圖/廖碧蘭、高師大原專班學生

  回想從2022年2月17日到2月19日這短短兩天半的實習課程,確實過得非常充實;在第一天博物館的簡介介紹中,讓我深深認識關於博物館內許多大小組織,更感受到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對於這兩天半整體的實習安排,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參觀博物館的南島展廳,裡面確確實實記錄了原住民的生活以及文化,太多太多的感動,激起我心中某種衝動,很高興有這機會提早踏入還沒重新對外開放的史前博物館,真的吸收了不少。

  南島廳的設計非常有特色,整個看過去的視野很寬廣,在牆上記錄了關於原住民的基本文化,例如關於姓氏及名字的取名,這些在我們文化裡都是非常重要的細節。某幾片牆上也記載了與原住民息息相關的現代資訊及社會事件等。


進入史前館的新展廳。

  「理解」這個主題讓我感興趣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我認為我們有時候確實需要先釐清過去和現在的差異,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是完完全全去保存過去祖先給予我們的歷史,對於現在的生活以及現代的變遷也要有所認知,再進一步去創造。因為在現代看來,我們南島族群並沒有確切實在完全保存原樣的文化,而且如果我們只是反反覆覆去訴說同樣的歷史同樣的傳說,對於他人來說聽了也會很枯燥乏味。所以我個人蠻認同創新對於南島族群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在南島族群的記憶中擁有更多不同記載的畫面以及更有意義的文化。

跟著博物館重新「理解」許多自己以為已經理解的事情

  第二個感興趣的原因是,當我第一眼看到這裡最顯眼的兩個字「理解」,我立刻想到的是「平地人對於我們的理解」。他人對於我們的理解確實不多,也許是我們不提起、也許是他們不認識我們,因此當多方面去思考這兩個字時,確實能想到許多與我們息息相連的原住民議題。我們確實是人數少、優勢不多,但我們唯一不同的就是我們擁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名字。我們時時多去思考關於這個世代帶給我們的好與壞,並且與世界結合才能減少不必要的爭執。

  看見「由誰來跳,為誰而唱?」這樣的標題,就能明白這個議題在不久前就已經顯現在這社會。當我們穿上族服就是一個代表,也是歷史的展現,到現今的我們不單單只是為國家發光,更是要捍衛我們的地位。現代的原住民青年對於文化及語言的重視也漸漸變少了,在這裡我想跟各位原住民青年說、也是對自己說一句:「是時候要救救自己的文化了吧!!」


「由誰來跳,為誰而唱?」這個標題底下,有許多議題可以好好理解。

  全球變遷的問題確實與我們息息相關,只不過我們都沒有時時在意。內容有環境教育、永續發展、人類世等,多與我們息息相連。當中讓我最有感的事是關於環境教育,自從國小開始,政策上對於全球的環境教育慢慢有些許推展,只不過進步的程度還未到達一定要求。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們,對於環境意識還未到達成熟的境界,我個人認為地球很快就會有更多不一樣的自我破壞,儘管是我們平時一不小心將一個垃圾丟到一棵樹下,時間久了在這範圍就會成為更多垃圾的堆積,是我們萬萬想不到的世界末日。

環境教育與我們的永續生存息息相關

  對於本次短期實習當中,吸收很多、認識也很多,更多的是我最喜歡聽他人對於我們原住民的看法,因為有此類的議題,才能讓我們明白自身的不足而加以改進。此外身為臺東人,很高興還能回到自己的主場,更是我第一次走進臺東的史前文化博物館,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喜歡臺東。

(本文作者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學士原住民專班三年級生,史前館2022年館校實習專案實習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