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Let’s Go!考古同盟時代

博物館頻道

  走讀臺灣X閱讀史前線上活動筆記

回想‧回響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我在博物館的成長蛻變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54期 2021.11.1

Let’s Go!考古同盟時代

文/楊小青‧圖/楊小青、翁載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位於南科園區的南科考古館在2021年10月16日、17日辦理開館二周年系列活動,活動期間開放民眾免費進館,共迎來超過4200人次的參觀人潮。南科考古館於2019年10月19日開館營運,提供民眾來館參觀走訪與體驗各式教育推廣活動、實驗工作坊,由於南科考古館以「科普基地」作為推廣教育之核心,因此藉由館校合作、連結在地社區、串聯鄰近文化場館,將史前文化與在地的鄉土知識結合,落實博物館推廣普及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

大批民眾在一樓售票口領取免費票券入館參觀,參觀人數在館慶期間超過4200人次(攝影/翁載富)。

  這次南科考古館的館慶系列活動內容,除了安排平埔樂舞展演、光榮實小弦樂團、新市國小弦樂團及南科實小直笛團等團體演出及小考古大任務戲劇表演,南科考古館更以親子團體為目標客群而推出適合孩童參與的考古特工出擊系列活動,內容包含「考古發掘體驗DIY」、「古陶墨色」及「陶罐大驚奇」三項老少皆宜的特工任務;同時邀集南科考古館協作平台的友館南瀛天文館、樹谷生活科學館、左鎮化石園區及山上水道花園博物館,共同以考古元素及各館特色活動為基礎,設置闖關互動遊戲,期待將考古知識以平易近人方式融入一般社會大眾的知識系統。

  過去人類使用的遺物或是活動的遺跡,隨著沉積物的覆蓋掩埋而藏入地底,一般情況下無法直接由地表看出遺址的內容。考古學者通常利用地形判讀或是地球物理的探勘等方法來預測遺址可能存在的位置,而實際遺址的保存,還須配合地質鑽探、機具開挖或是人工發掘等方法來做最後的驗證。為了讓民眾體驗考古發掘的樂趣,在「考古發掘體驗DIY」活動設計上就以考古發掘一般採用的方格系統(grid system)平面空間參考依據的概念,用方型的泥塊隨機包覆三種南科考古遺址出土遺物(三抱竹黑陶罐、南關里東鯊魚牙墜飾及貝刀),讓參觀民眾利用小鏟子及刷子挖出文物,再由館內同仁協助加工做成吊飾。看似簡單的挖掘過程,這個活動卻是二周年館慶最受歡迎的項目!工作人員早早就貼出「本場次已體驗完畢」告示,顯然利用挖掘找出未知的事物,還真的很吸引人。

「考古發掘體驗DIY」可是館慶最受歡迎的活動,在有限的體驗品供應下,工作人員早早就貼出「本場次已體驗完畢」的告示(攝影/楊小青)。

  從舊石器晚期以來,陶器常是先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從陶土的取得、揉練、捏製、紋飾到燒製,處處表現各時代文化的特色。考古出土遺留資料顯示,南瀛地區在距今約3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普遍出現以黑色陶器為主流的大湖文化,這個時期的黑陶不僅做工相當精緻,無論在質地與型制上與大湖文化前後期常見的紅陶都有明顯差異,表現出極為不同的文化特色。一般學者推測,大湖文化的黑陶可能採坑燒方式在還原氣氛下進行,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大湖文化人已經有窯燒的技術,但是對於火堆的溫度和培燒的氣氛應該已有相當的掌握度,因此大部分出土的陶罐或陶片都呈現黑色外觀,陶胎的黑色甚至比起陶器表面還要來得深沉。

  為了更能理解三千多年前的大湖文化人是如何製作黑陶,南科考古館曾與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於2021年3月底辦理「古陶墨色─史前黑陶製作實驗」,實際體驗坑燒黑陶的過程。本次館慶為了讓一般社會大眾認識史前文化人製作陶器的過程,便利用古陶墨色工作坊實地燒出的黑陶作為模型,將黑陶燒製過程分為揉土→塑形→紋飾→陰乾→燒製→取件等6個階段,讓民眾依序拼出一個大湖文化黑陶罐,雖然無法實地體驗捏製陶器的樂趣,但對於大湖文化的黑陶和陶器的燒製過程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民眾聽取工作人員的陶器燒製解說後,依燒陶程序拼出大湖文化典型的黑陶罐(攝影/翁載富)。

  史前文化人製陶過程中,為增加陶土的緊實度、避免陶器燒製過程產生剝裂的現象或是為了表現文化的特色,他們經常以拍打、壓印、刮削、抹平拋光等方式在陶器表面進行裝飾,譬如以南科地區最早到達大坌坑文化人為例,他們不僅在紅色陶器表面上拍打出繩紋,也常在陶器的表面進行彩繪,施加刻劃紋、捺刮紋或是利用貝殼加以印紋。至於3500年前的大湖文化,早期常見以篦劃紋、篦刺紋施加於黑陶罐的頸部,但到了晚期似乎不再流行以紋飾來裝飾陶器表面,幾乎以素面灰黑陶為主流。這些陶器表面的紋飾,也是考古學者判讀出土文物隸屬於哪個文化期的重要依據。因此「陶罐大驚奇」教育推廣活動的設計核心,就是讓民眾能認知紋飾對於史前遺址出土陶罐的意義,希望他們在參觀本館第一展廳展示的陶器時,能仔細觀察不同時代出土陶器的紋飾特徵。


民眾仔細聆聽取工作人員解說陶器上的紋飾(攝影/翁載富)。

  南科考古館為了擴大服務客群,在創館之初便與周圍的文化館舍結為夥伴關係,以達到資源共用、優勢互補的目的。在考古館的二周年慶期間,南瀛天文館、樹谷生活科學館、左鎮化石園區及山上水道花園博物館四個博物館也大力捧場,在考古館二樓的梯間設攤,各自提供有趣的桌遊遊戲供民眾體驗。這些遊戲內容或許不直接與考古知識相關,但是天文、水知識、自然環境等議題還是考古學相關科普知識的一環。

  南科考古館在二周年慶以闖關互動遊戲,將史前文化藉由遊戲設計讓更多學童認識臺灣史前文化、理解考古知識,進而學習尊重及傾聽不同文化內涵,並與四大友館的科普推廣活動連結,共同創造考古同盟時代!


四個在地友館在二樓梯間擺設桌遊,供一般民眾體驗(攝影/楊小青)。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管理中心副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