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中的祖靈信仰

回想‧迴響

  回應轉型正義:「牽手平埔展」說了甚麼?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關於人骨的二三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38期 2021.3.1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關於人骨的二三事

文‧圖/賴佩欣

  2020年暑假,基於曾研習文物修護及檔案學相關課程(例如修復方式及建立藝術家檔案),因而有幸能成為文物典藏部門人骨整飭的一員,進一步探究南科考古館的秘辛。

公開的秘室

  南科考古館作為社會大眾認識過去的重要傳遞者,從田野發掘工作流程,延續到進入庫房前所需的文物整飭、典藏與保存維護過程,一一轉換為文字、圖像呈現於觀眾面前。最後在展覽動線上引導觀眾至「秘室」互動區,展示鮮少在大眾面前出現的人骨及文物整飭過程,藉著玻璃及直播系統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為觀眾呈現更多面向的文物典藏資訊。

  實習期間,我主要協助典藏人員從事骨骸進入實驗室的脫模、清理、黏接等整飭工作,協助拍攝記錄、採取樣本送檢驗、填寫人骨測量表等後續研究需要的資料,以及參與館內教育活動。

秘室直播—人骨脫模

人骨秘事

  每一具骨骸能夠被展示,背後需要許多典藏人員的整飭與研究,並需保持完整性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重要史料。比如說某次進行人骨整飭時,大家突然發現裝碎片的培養皿放在實驗桌上,儘管當時實驗桌上只有該具骨骸第八根肋骨的袋子,但因為大家並不確定那些碎片是不是屬於第八根肋骨,所以將其裝袋並寫上一個問號。在這其中我感受到典藏人員對於藏品應有的嚴謹態度及精確度,因此也在往後的實習日子,時時警惕自己必須將各個部位及其碎片有系統性地標記且裝袋完成,以避免工作過程中將其混淆。

  此外,為了確認人骨碎片的位置,需從人骨紋路及左右兩側是否對稱,來辨識其位置與方向。而在反覆的整飭工作中,我也學會分析骨骸的保存狀態,有效率地找到最適合的保存方式,以及透過觀察人骨形狀來辨識性別及病理現象(例如骨盆弧度大可能為女性,邊緣呈蓮花狀是骨刺特徵)。

  比較特別的是,每當完成一次人骨整飭後,都必須將實驗室大掃除一番,以及換上一副全新的手套,以避免不同區域的人骨交叉感染。有一次因為要連續接觸兩具骨骸再加上每次環境清理都必須要更換兩副手套,計算下來當天一共換了七副手套呢!由於有這樣的實習經歷,使我能夠理解,每一次整飭過程的背後都是透過不少人層層把關,以維持結果的完整性及正確性。

清理人骨。

人骨病理現象—骨刺,邊緣呈蓮花狀。

小小考古員

  除了人骨整飭例行工作之外,我還參與了館內特展「考古.工具.人」的體驗活動。館方運用多媒體科技來輔助小朋友們學習(例如觸控式螢幕設備),以及裝扮成小小考古員,進入模擬考古現場體驗尋找埋藏的陶器,讓他們能夠更投入於其中,輕鬆理解考古工作的歷程。

  我也從他們的回饋體認到博物館教育推廣的重要性,透過體驗過程,多少能加深大眾對於考古的正面印象,來逐漸提升大眾對於文物保存的重視。

帶觀眾體驗活動

結論

  過去是以觀眾的角度來認識博物館,而因為有這次的實習經驗,讓我能夠從博物館內部來更加了解博物館,透過參與流程更加深認識典藏人骨後續的工作內容,從中得到許多更實際的收穫。而從微小的細節上,也可以感受出典藏人員對待文物的嚴謹且負責任的態度,為博物館的研究、展示打造一個優良的基礎,提供大眾一個更加完整的歷史脈絡!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生,2020年南科考古館實習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