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從《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看見布農氏族的小宇宙

國際頻道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下)

回想‧回響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那年暑假,我與史前館的邂逅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10期 2020.1.1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下)

文‧圖/方鈞瑋

  上期文章〈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上)〉提到,201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年會,我所投稿的ICM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Ethnography,民族誌博物館與收藏專業委員會)特別規劃會前會至平城宮跡歷史公園參訪。然而,為何挑選考古遺址的平城宮呢?

與過去連線的種種方法

  平城宮跡歷史公園佔地非常遼闊,主要分成遊客服務中心、平城宮諮詢館及平城宮遺跡三大區塊。日本於奈良建都之後,約西元592年於飛鳥京建都、約西元694年時都城遷移到藤原京建都,然後於西元710年遷都至平城京。從西元710年到784年的74年間,平城京擔任首都的角色,成為當時日本最大的城市,以律令為基礎的政治得以貫徹。

  平城京以中國唐朝長安城為範本進行建造,由東西約4.3公里、南北約4.8公里的長方形,及其東側的東西約1.6公里、南北約2.1公里稱為外京的擴張部分組成。在當時,平城京透過修建良好的公路與日本各地相連,以天皇為核心的統一國家體制逐漸形成與鞏固。位於平城京的北端。由舉行禮儀儀式的朝堂院和官員辦公的官衙(役所)組成。

  遷都長岡京後,平城宮被放棄,逐漸成為農地。在明治時代,當時的建築史家關野貞於田野中發現了一塊高地,後被證實就是大極殿的遺址。平城宮跡於1922年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史跡(後指定為特別史跡)。在被指定為特別歷史遺跡的平城宮遺跡,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多次進行發掘調查研究。1998年12月,以「古都奈良的文化財」而與東大寺等建築共同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也是日本第一個登入世界遺產的考古遺跡。根據遺址的發掘成果進行相關建築的重建工作,朱雀門(1998年竣工)和庭園的復原工程已經完工,並在2010年完成大極殿的復原工程,目前正在進行南門的重建。2018年3月24日做為平城宮遺跡歷史公園向公眾開放。



重建的平城宮正門-「朱雀門」,這裡固定舉行奈良時代迎接外賓使節的儀式。 「平城宮諮詢館」是一處關於平城宮遺跡的導覽設施,扮演著展示與教育服務的功能。

  面對平城宮遺跡入口處的朱雀門右邊有一處「平城宮諮詢館」,裡面有常設展廳、特展室、資訊室、圖書室與多功能教室等空間。諮詢館的常設展由4個空間上分隔的展示廳組成,其主題依序為:「現在的平城宮遺跡」、「平城宮當時的景象」、「往昔的生活」、「超越時光」。在展示的技術上,展廳大量使用現代科技設備,利用影音提供觀眾對平城宮的具體理解及想像。

  值得注意的是,常設展的第一廳主題為「現在的平城宮遺跡」,讓觀眾在一開始可以理解平城宮遺跡的整體景象及其亮點,還包括此地四季多采多姿的自然環境,以及正在進行的復原工程的相關資料等各種最新資訊。接下來,才進到第二廳「平城宮當時的景象」,其目的在於讓觀眾穿越到1300年前的平城宮。透過觀賞平城宮全址復原模型(1:200)與大型映像、平城宮一日書卷來建立對平城宮的整體印象,以場景融入的方式回到過去。

  常設展第三廳為「往昔的生活」,其目的在體驗平城宮的工匠技術和官吏的工作,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第一次大極殿復原時製作的結構模型(1:5),並可體驗斗拱、鋪瓦片、製作木簡文書等體驗活動。常設展第四廳的主題是「超越時光」,目的在從出土品和資料回顧奈良時代,透過從昭和34年(1959年)開始持續不斷的發掘調查與研究工作,平城宮的面貌越來越清楚。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展示一般民眾(或宮廷役人)的日常生活,包括飲食、工作、貿易等,而非天皇的生活。在展示內容的處理上,不是純粹時間廊道的展示,而是刻意選擇具有當代意涵的過去資料,讓觀眾對過去的歷史有親近感,甚至會產生對過去高度文化發展的讚嘆。



「平城宮諮詢館」中的展示大量使用現代科技設備,利用影音提供觀眾對平城宮的具體理解及想像。 展示中,透過選擇當代仍在使用的物件連結當代觀眾與過去歷史。

  走入平城宮遺跡這一非常遼闊的場所,規劃單位利用多種方式讓當代觀眾得以親身體驗歷史。在這個遺址內有已經完成重建的朱雀門、中央區朝堂院、第一次大極殿與正在復原施工中的南門。這些正在重建、或是已經完成重建的建築,除了能讓觀眾對過去歷史有直接的接觸外,重建這些建築同時讓調查研究的資料能夠重新被試驗與學習,傳統知識藉此得以重新回到當代社會,這是一種關於傳統知識的再生與知識傳遞的過程。

  另外,為了保存重建這些建築過程所實踐的知識,在遺跡中特別建立了三個展示館,分別為:遺構展示館、復原事業信息館與平城宮遺跡資料館,分別存放與記錄了關於平城宮遺跡的不同資訊,這對於觀眾理解整個過去歷史非常重要。

  在遺構展示館中,於發掘過程中發現的奈良時代的建築,以發現時的原本狀態加以保存。同時,也搭配展示發掘過程中發現的考古出土物,以及復原的建築物模型等。在復原事業信息館中,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第一次大極殿建築物的復原整備與施工方式,展示重建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工法、工具等。在平城宮遺跡資料館中,展示奈良文化財研究所關於此處超過50多年來的調查與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發掘的過程、重要的考古出土物件、科學考古的方法等,同時也提供關於最新的考古發現資訊。



正在進行重建的南門,重建的意義在於將古代知識能夠重新帶回當代,並且進行傳遞。 遺構展示館中保留的建築遺跡,保留成為一種展現過去歷史的展示素材。

  此外,在平城宮遺跡內部分未重建的區域,透過在樑柱處栽種小型灌木的方式,或以局部重建重要基台的方式,示意原來建築的位置與方位。甚至透過在地面上放置一處手繪復原圖,提醒觀眾腳下的土地蘊含著豐厚的歷史記憶,我們正踩在前人的腳印之上。

  在這裡,我所看到的平城宮跡歷史公園不只是一個時間廊道,或是一個展示著與當代截然不同過去的地方。我看到的是,在這裡,透過種種方式的連結,包括博物館的展示、考古發掘現場保存、遺址模型展示、復原展示、遺址標注等,觀眾自動產生當代與過去的連結,這樣的連結並帶起一種對「深度歷史」的跨時空理解(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