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從視覺識別談博物館品牌形象─以國際大館、新興館舍與南科考古館為例

博物館頻道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穿越時空也跨越學科的想像多聲曲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認識、檢視到改變自己的實習收穫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91期 2019.3.15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穿越時空也跨越學科的想像多聲曲

文/mamoru‧翻譯整理/林頌恩‧圖/吳意琳提供

穿越研究與想像的創造


mamoru作品展示實景。

  這篇後記比較不像是個報告,而是駐村期間的個人旅程。在史前館駐村期間,我執行了一項計畫,去了解曾經來到卑南遺址地區挖掘的日本學者所做的研究報告。我念了很多資料,其中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的研究最讓我感興趣。他們在1945年的考古發掘可是在空襲威脅之下進行的,足見這場發掘的急迫性,這跟1980年代卑南遺址受到臺鐵興建台東新站之故而展開搶救發掘,具有某種關於急迫性的連結感。我的駐村研究在拜會普悠瑪部落(Puyuma)長老時來到了重點。我聽他們談到二戰空襲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我想以下作品及作品說明是最好的呈現。

  我的作品《We melt them and pour it on the ground - a polyphony for an archeological report and an imaginary ritual》(我們把它們融化並傾倒於土地─考古報告與想像儀式的多聲曲)以雙頻錄像、複合媒材(彈殼、檳榔、米酒)等呈現。影片中閃爍的文字節錄自兩位日本民俗-考古學者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所寫的《臺灣東海岸卑南遺跡發掘報告》,他們在1945年1月來到卑南遺址,在美軍空襲下進行考古發掘。而我想重建這份考古發掘報告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因此我剪輯了我與普悠瑪耆老會面的訪談錄音,並與美國宣傳片擷取下來的音效,以及其他相關的錄音檔案混音,創造了當年這份考古報告的聲音景觀。

  此件作品的物件以儀式手法擺置與呈現,這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啟發,包括我在駐村期間的視覺所見、卑南族長老所提到的兒時故事,以及在日本殖民早期就特別被記錄下來的卑南族神話。整體裝置在照明上以呈現催眠幻術的燈光模式,搭配藝術家製作的電子舞曲音樂,創造出具節奏感的設備,讓觀眾再次造訪一處與「1945年1月」卑南遺址考古挖掘有關的想像時空。

駐村心得與建議

  可以跟遺址公園一起工作,又能有機會跟考古研究人員互動的經驗真的是太棒了。我真誠地認為這能夠創造藝術家與考古研究人員之間在方法學與想法上更多的交流,對雙方而言都能有更多的激發(如果雙方一開始都同意的話)。由於雙方的學科都跟想像力的發揮有關──部分對集體的想像而部分是對個人的想像──有重疊的部分但也有極大的差異。我相信兩門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能對彼此的論述帶來貢獻。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藝術家,是最被研究人員關照以及相關訊息被通知到的一群人。這樣的駐村計畫很有啟發性,但感覺比較像是單向式的結構安排。如果雙方對於延伸各自學科背後所知感興趣,那麼就能有真正的交流。所以我對這個計畫的建議是,從研究者方同時進行內部或公開徵求(或許也包括研究生?),根據他們的興趣或是經由幾次會議或者線上面談之後,把他們跟藝術家媒合分組。不過參與徵求者必須是基於志願,而非被指派的關係,否則做不起來。

  如果要規劃一個展覽,務實的建議就是延長駐村期間到三個月。要研究新領域、創作作品跟主持工作坊,時間上實在太短了。如果無法延長駐村期間,那麼以兩個月的時間長度來規劃,我認為安排前後兩次公開發表的作法,可以更有效率。比如說藝術家在最前面剛開始時做個介紹,然後在計畫結束之前做一次報告,這樣可以顯示這段思考的過程以及未來的提案。

  然後我覺得館方可以選擇一位或任一位藝術家的提案,進行委託製作使之完全具體成形。這會讓館方在從事尋求與創作有意義的藝術作品這件事情上更有想法、投入更多,而不是只是一個立即反饋的作品。

  這段期間很幸運得到許多人協助,不過如果有唸藝術或唸考古的學生來擔任駐村小幫手或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但這還是要志願性質而不是當作學校課程一部分。

  以下這些英日文資料分享給大家,這些資料幫助我在這段期間的思考跟發想順利。

PN001.ある土器に付された旧い日本語の響き (日語)
(我聽到台灣與北海道!)
PN002.巨石文化の残響(日語
(我聽到史前)
PN003.卑南河口の音風景(英語
(我聽到來自北方的雷響!)
PN004. ある発掘報告書の残響(日語
(我聽到1945年1月)
PN005. あの弾丸の行方①と博物館(日語
PN006. あの弾丸の行方②と臺灣新報(英語
(有殘壞的圖像與內文)
PN007. あの弾丸の行方③と台湾先住民コレクション(日語
(有著臺灣原住民的創造力!)
PN008. あの弾丸の行方④とプユマ族(日語
(卑南族令人驚豔的拼裝DIY)

參考資料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藝術家mamoru另一種聽見/看見

(本文作者為參與2018 史前館未來遺址駐村計畫之駐村藝術家)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