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從視覺識別談博物館品牌形象─以國際大館、新興館舍與南科考古館為例

博物館頻道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穿越時空也跨越學科的想像多聲曲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認識、檢視到改變自己的實習收穫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博物館花絮
 

  「你可以主張擁有一塊土地,但你不能對海洋做這種主張,你能說的只是我們屬於海洋。」大洋洲地區重量級思想家與作家艾裴立‧浩鷗法(Epeli Hau'ofa)經典文集We Are the Ocean中譯本在12月中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及文化部聯手出版。卑南遺址公園在3月2日星期六,邀請到譯者--也身兼大洋洲研究學者--林浩立與黃郁茜解析浩歐法作品,也分享翻譯心得。

  此次翻譯工作細膩且具巧思,例如一改過往台灣學界慣用的「郝歐法」,改為更具海洋意象的「浩鷗法」、詼諧幽默地指涉了肛門意象的作品名稱,巧妙地譯為「親親我的寶貝」。浩鷗法不斷遷徙的經歷導致認同難以固著一地,加以他身份上的多重,這些造就了他領悟到從海洋作為包容性的認同,並追求書寫的自由。

譯者講座後,遺址公園的草地上接連放映大洋洲影片《鯨騎士》以及《康提基號》。希望透過影像這個媒材,推動史前館「世界南島文化在臺灣」的新目標任務。

文/黃郁倫
圖/洪崇維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91期 2019.3.15
 

  史前館南科館於去年開始試營運,南科館要如何透過視覺形象更鮮明傳達這個館的特色呢?作為南科館徽的視覺識別設計,又是如何誕生的呢?先從其他國際大館與新館的例,子來了解各館視覺識別系統的形成及運作。

  參與駐村計畫的日本藝術家mamoru,駐村期間研究當年前來考古發掘的日本民俗─考古學者報告,又透過訪談部落長老,以想像力企圖重建當年發掘現場面臨空襲威脅的考古報告聲音景觀,激盪出非常有意思的作品。

  對於從史前館實習結業的前輩學長姐來說,會不會、會如何向學弟妹推薦到史前館實習呢?這真的是很值得館方與實習夥伴好好花時間詢問自己與思考的題目。從實習場域可以帶走甚麼、帶來甚麼,形成良性的循環,這是實習期間的正向互動。

 
 

從視覺識別談博物館品牌形象─以國際大館、新興館舍與南科考古館為例

文‧圖/黃于琳


南科考古館館徽的方形外框及黃色方塊擷取自建築輪廓與天井

  Vision Identity System,簡稱VIS,是品牌形象的視覺傳遞形式,透過系列化的形象設計,將品牌理念、核心價值、企業行為、文化內涵等傳達給社會公眾的視覺形象。視覺識別屬於企業識別(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簡稱CIS)的其中一種要素,除了視覺識別,企業識別尚包含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簡稱MI)、行為識別(Behavior Identity,簡稱BI)一共三種要素,而視覺識別將理念、行為二者識別,具體轉化為最表象的層次(註1)。

從國際大館到新興博物館

  在博物館的視覺識別系統中,館徽通常是最簡單卻又最能表述品牌精神的濃縮物件。其中,直接取用館名文字進行設計的館徽是為大宗,例如知名的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在官方網站霸氣宣告自身地位:「全球領導性工藝與設計博物館」(the world's leading museum of art and design),而將館名縮寫簡化而成的館徽,也大量運用在從網站到商品的一系列視覺識別系統中。常見該館將具現代感的館徽置於各種帶有古典風格、繁複細緻的圖騰上,製作成各種如提袋、馬克杯、磁鐵等基本款衍生商品,從館徽、口號、網站、展覽到衍生商品,涵括理念、行為到視覺識別,皆共構譜寫工藝與設計博物館的品牌形象。

詳全▲TOP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穿越時空也跨越學科的想像多聲曲

文/mamoru‧翻譯整理/林頌恩‧圖/吳意琳提供

穿越研究與想像的創造

  這篇後記比較不像是個報告,而是駐村期間的個人旅程。在史前館駐村期間,我執行了一項計畫,去了解曾經來到卑南遺址地區挖掘的日本學者所做的研究報告。我念了很多資料,其中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的研究最讓我感興趣。他們在1945年的考古發掘可是在空襲威脅之下進行的,足見這場發掘的急迫性,這跟1980年代卑南遺址受到臺鐵興建台東新站之故而展開搶救發掘,具有某種關於急迫性的連結感。我的駐村研究在拜會普悠瑪部落(Puyuma)長老時來到了重點。我聽他們談到二戰空襲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我想以下作品及作品說明是最好的呈現。

  我的作品《We melt them and pour it on the ground - a polyphony for an archeological report and an imaginary ritual》(我們把它們融化並傾倒於土地─考古報告與想像儀式的多聲曲)以雙頻錄像、複合媒材(彈殼、檳榔、米酒)等呈現。影片中閃爍的文字節錄自兩位日本民俗-考古學者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所寫的《臺灣東海岸卑南遺跡發掘報告》,他們在1945年1月來到卑南遺址,在美軍空襲下進行考古發掘。而我想重建這份考古發掘報告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因此我剪輯了我與普悠瑪耆老會面的訪談錄音,並與美國宣傳片擷取下來的音效,以及其他相關的錄音檔案混音,創造了當年這份考古報告的聲音景觀。

詳全文▲TOP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認識、檢視到改變自己的實習收穫

文‧圖/廖玠鈞


種子特展佈展情形

  從小到大,我幾乎可以說是在博物館長大的。小時候,住家附近的博物館在周日有免費入館的優惠,媽媽經常帶著我們到博物館消磨假日時光,也促成我對博物館有一定的熟悉,但僅限於從觀者的角度。

  深究推進我申請史前館實習的動力,其實是來自於一場特別的展覽。那時與朋友一同到史前館參觀,恰逢「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期間,我深深被特展的布置與空間吸引跟感動。在被展覽震撼之餘,也加深我對博物館工作的好奇,進而申請2018年史前館暑期實習計畫,並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實習生活。

  在史前館實習的日子裡,最特別而深刻的兩項工作,莫過於導覽APP相關的設置與「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當代藝術交流計畫特展佈展。這兩項工作不同於一般館內各個日常的值班工作,需要面對許多從未遇過的問題。而在這些問題中,只有自己與身邊的夥伴可以相互討論。例如在接觸APP感應的Beacon(藍芽定位感測器)時,須一一找出並登記館內分布300餘處的資料,這樣的資料量一開始讓人慌了手腳!但在與夥伴一起嘗試並合作之下,我們找出最有效率的合作方式,最後也由展示教育組所有的實習生們一同接力完成這項龐大的工作。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建築物大型投影沈浸式互動光雕
    時間:逢開館日16:4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智慧型博物館計畫成果展
    時間:2018/2/15(五) ~ 2019/9/1(日)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 走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
    時間:2019/4/17(三) ~ 2019/9/8(日)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主題活動:

  • 草地音樂會- 尋寶樂園party
    活動時間:2019/3/23(六)14:00-16:30
    地點:本館後花園大草坪
    初春時分史前館要在超過萬坪的景觀花園綠色草坪舉辦一場音樂會, 讓大家可以或坐或躺,仔細欣賞身邊觸目可及的花草樹木與珍貴原始植栽,當天還有地方文創、社福團體、農特產品及風味美食等攤商與音樂表演及史前文物尋寶遊戲,歡迎大家一同來史前館共度輕鬆愜意的初春午後!!
  • 第一次製作文史資料紀念冊就上手
    活動時間:2019/4/6(六)9:00-18:30
    地點:新香蘭長老教會
    在許多原住民地區,宗教與部落的關係及發展密切相關。教會團體史料、家族遷移歷史、地方社區發展等都是部落文史的重要環節。如何透過口述歷史訪談與資料採集,整理出版成願意讓人收藏的文史資料紀念冊呢?這當中有許多實務技巧,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及預備。
    ※ 提供公務人員研習時數7小時與午晚餐便當。活動報名| 請注意史前館臉書及官網最新訊息 // 文化部「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
  • 走讀臺灣-藝起來史前館
    活動時間:2019/4/27(六)9:00-17:00
    地點:本館、卑南遺址公園
    2019 世界閱讀日特別活動!不僅有本館「考古速報─舊香蘭遺址及上里遺址」展覽與卑南遺址公園常設展,讓大家實地走訪史前文化巧奪天工的工藝作品與遺址現場,更結合卡塔文化工作室的舊香蘭古琉璃工法介紹及燒製等DIY體驗,活動最後還有講述臺灣自然史的AR 互動繪本有獎徵答唷!
    活動費用│免費│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089)381166#789。

教育資源中心:

  • 【影片欣賞】與鯨魚共舞
    活動時間:2019/3/17(日)14:30-16: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是什麼讓偉大的『海洋之母』,將再也無法遨遊在七大洋中?
  • 新食器時代:檳榔鞘環保容器
    活動時間:2019/4/13(六)14:00-16: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檳榔不僅聯繫著許多原住民族群的傳說,更是生活、婚嫁、祭祀、祭典很重要的元素。其中,阿美族人與檳榔的關係更為密切,除了食用檳榔果實,更將檳榔葉鞘製成容器,用來烹煮傳統的石頭火鍋,耐高溫且不會漏水,是堅固耐用環保無毒的大自然餐具,更可以當成生活中特別的置物籃。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 元│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089)381166#722。
  • 雷射雕刻機應用課程
    活動時間:2019/4/20 ~ 21(六、日)9:00-17: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自造教室
    4/20( 六) 雷射雕刻製作屬於自己的一盞明燈
    4/21( 日) 雷射雕刻機應用( 二)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 元│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089)381166#592、523。

  》卑南遺址公園 

  • 【專題演講】從展覽中窺視台灣纖維工藝
    活動時間:2019/3/16(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主講│陳國政
    纖維是人類最早應用的工藝材料之一,在人類的文化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次將以過往策辦的纖維工藝展覽中,重新建構探究台灣纖維工藝的當代面貌,從展場轉移深入創作現場,探尋纖維工藝創作繁複之真實。
    網上報名│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聯絡洽詢│(089)233466#210 李小姐
  • 《台灣萬歲》及導演映後座談 (更多訊息
    活動時間:2019/3/22(六)19:30-21: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多功能教室
    在任何一個時代,全心全意為大海和大地奉獻一生的人們的故事。以台東的村部落為主軸,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裡的人們始終面對台灣的大海、大地流淌著汗水。在曾被稱為「美麗小島」的這座島上,存活著日本人正在失去的東西。導演酒井充子拍攝《台灣人生》(2009)、《台灣認同》(2013),《台灣萬歲》是「臺灣三部曲」最終章。
  • 2019 卑南遺址公園定向闖關挑戰
    活動時間:2019/4/20(六)13: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2019年卑南遺址公園結合4/18 國際文化資產日與4/22 世界地球日兩個重要議題,辦理「定向闖關挑戰」活動。本次活動賽制將採積分制, 每個點位有不同的任務與積分,其中亦包含不同主題的闖關體驗,在時間內取得最多積分者便獲得優勝,優勝者將獲頒精美文創禮品。
    活動費用│定向活動報名費每組150 元,可獲精美參加紀念品│
    網上資訊活動材料費每人20 元。
  • 【專題演講】蛇類知多少?
    活動時間:2019/4/27(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主講│杜銘章
    許多人看到甚至只是聽到蛇就怕,但是蛇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如果你願意敞開心胸了解牠們,你將發現牠們會為你帶來驚奇而不是驚恐。透過專業的解說和實體的觸摸,那個深藏內心的恐懼將逐步遠離,準備好走入蛇類的世界了嗎?
    活動費用│定向活動報名費每組150 元,可獲精美參加紀念品│
    網上資訊活動材料費每人20 元。 網上報名│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聯絡洽詢│(089)233466#210 李小姐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3、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