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大象之死,誰是兇手?

博物館頻道

  從考古現場看交通建設與文化資產保護的關係(上)

博物館頻道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藝術家mamoru另一種聽見/看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82期 2018.11.1

大象之死,誰是兇手?

文‧圖/楊小青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自然史展廳,陳列了打撈自臺灣西南外海澎湖海溝的古菱齒象等大型哺乳類化石,顯然在過去的年代裡,古菱齒象等大型哺乳類的活動範圍曾經涵蓋臺灣地區。可是今天這些大象哪裡去了?牠們為什麼會從臺灣的大地上消失了?


史前館自然史展廳展出之澎湖海溝動物化石。

  為了瞭解臺灣大型哺乳類動物絕跡與史前人類活動的關係,卑南遺址公園特別於11月17日邀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蒞臨演講,談「臺灣自然環境變遷與大型哺乳類動物滅絕事件」,同時也將播放由美國海洋探索頻道所製作《滅絕最後關頭》影片,讓我們認識人類在所謂「地球第六次生命大滅絕」可能扮演的角色。

  我們居住的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何時出現?從何而來?如何消失?科學界雖然還存在許多假說及爭辯,但靠著科學家一點一滴研究成果所提供的小進步,我們已經讓生命演化史的拼圖越來越清晰可見。目前已知最古老化石發現於格陵蘭島的西部,約是生存於37億年前的藍綠菌(疊層石)化石,這在地球形成之後9億年才出現。

  地球早期出現的生命模式非常簡單,之後即使歷經將近30億年的時間,其生命型態也無太大的變化;一直到距今6.35億年前,具有多細胞生命型態的「埃迪卡拉動物群」出現之後,加上地球上活躍的板塊運動、火山噴發、造山運動、氣候變遷等自然因子的推波助瀾下,生生不息的生命開始有了多元的豐富性演化,過程中充滿無數的偶然與巧合!期間偶然出現的隕石撞擊或大規模火山噴發事件等巨大的環境變化,方導致眾多物種在短暫時間內消失滅絕。

  從6億年來化石種類變化的統計資料顯示,地球上曾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時間分別是距今445-440百萬年前的奧陶紀末、375-360百萬年前的泥盆紀晚期、251百萬年前的二疊紀末、201百萬年前的三疊紀末以及66百萬年前白堊紀末期。從地質證據來看這五次的生物大滅絕,都與隕石撞擊與大規模火山噴發事件有很大的關聯性。

地球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時間表。

  從地球環境的變遷過程,可以發現大部分時間是一個「均變」的過程,偶而發生的「災變」事件,可能在短暫間造成整個食物鏈的崩潰,導致大規模生物滅絕。食物鏈頂端物種往往在災變後,成為首先滅絕的物種,而躲過「災變」的倖存者則取而代之,成為事件後的優勢替代者。雖然災變過程快速且徹底改變了舊生態系,實則加速催化新生態系的誕生。

  至於在一萬多年前的末次冰期結束之後,地球陸地上又發生了持續且廣泛的生物集群滅絕事件,部分科學家將之稱為「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涉及的滅絕集群包括了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動物及節肢動物等陸上生物,與前五次以海洋生物為主的大滅絕事件有著迥然不同的情況,所以第六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到底是人類闖的禍?還是地球氣候變遷下的必然結果?科學界至今並沒有一定的定論。

《冰原歷險記》DVD封面。

  所謂的「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一萬一千多年前,時間點和人類從漫長的舊石器時代進入到群居的新石器時代極為相近。原本生活在五大洲的大型溫帶哺乳動物,譬如知名好萊塢動畫片《冰原歷險記》中的長毛象Manny、劍齒虎Diego及巨爪地懶Sid等活躍於寒冷冰期的生物,陸續從地球上消失。

  一般認為造成這些大型哺乳類動物滅絕有兩個主要因素。首要因素緣起於末次冰期結束時的氣候遽變,尤其是更新世最晚期的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距今約 12,900 到 11,700 年前),在短短百年間,已暖化的全球氣候曾短暫重返寒冷的冰河期後又快速變暖,區域性植物群落根本來不及應對如此快速升降的氣溫變化而大量死亡,草食動物因此缺乏食物來源而數量銳減,導致食物鏈上端的大型哺乳動物(包含草食與肉食性)甚至因此而滅絕;另一因素則被認為是人類過度獵殺與擴張生活空間產生的嚴重後果。卑南遺址公園即將在11月17日播出的《滅絕最後關頭》影片就在探討這個議題,人類的貪婪與過度掠取自然資源,很可能導致地球發生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水牛化石(達爾文化石博物館提供)。

  臺灣史前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主要為目前仍生存在臺灣山林間的水鹿或山羌等動物,而出現在澎湖海溝的大型陸相哺乳動物如古菱齒象、德氏水牛和四不像鹿等,顯然並不存在於新石器時代文化人的生活領域中。這到底是自然環境變遷下的結果?還是與「古臺灣人」過度獵殺而滅絕有關?且在11月17日下午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聽陳文山教授說分曉。

報名網址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副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