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走我們的路、畫我們的家」:從坎寧路到天龍步道的創作

南島文化專欄

  看見族人的淚水:記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傳統祭儀與樂舞文化交流展演活動

回想‧迴響

  2015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服務的精神,收穫滿滿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11期 2015.11.15

看見族人的淚水:記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傳統祭儀與樂舞文化交流展演活動

文‧圖/林建成

一、我們的理念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落實文化部推動泥土化目標與「大館帶小館」政策,10月17、18日假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原住民文物館舉行拉阿魯哇族(Hla'alua)、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特展揭幕,並藉此機會邀請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樂舞團隊到當地與兩族群進行東西部原住民樂舞交流表演,用實際行動支持地方文物館的展演活動。

  同時為了與2014年本館策劃的「祖靈‧連結」特展區隔,今年除了兩族各自獨立規劃特展「與貝神有約」、「團結.Ucu-米貢祭的文化藝術現象」以外,內涵還彰顯了動態、靜態的文創展示,分別以「創意服飾走秀」與「婦女頭飾裝置藝術」為展場帶來最美的視覺風景。

二、拉阿魯哇族流行服飾走秀的驚艷

  「與貝神有約」特展主要以拉阿魯哇族年度最重要的祭儀-貝神祭(miatungusu)為主軸,呈現感恩、祈福等多重意涵。近年來透過祭儀復振、以及當地興中國小歌舞教學向下札根等方式,並進行歌舞劇創作等多元媒介推展,貝神文化已深植族人心中,貝神祭的內涵亦成為向大社會展示的最佳特殊族群文化題材。


圖1.本館蔡志忍主任(圖中)與拉阿魯哇族來賓共同揭幕。

  史前館於2014-2015年參與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及貝神祭儀的田野紀錄工作,我們從祭儀文化內涵及歌舞的表現,也看到了族人凝聚自信與追求未來的強烈動能,特別製作本項特展,向拉阿魯哇族致意。(圖1)

  「與貝神共舞」開幕活動,邀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的劉昱君,以族群文化元素,設計了8套創意服飾。她期望用最貼近人群跟時代潮流的方式來分享跟述說拉阿魯哇神話、風俗、人文歷史的一切。


圖2.由劉昱君(右1)率領的樹德科大服飾走秀。

  年輕模特兒穿著融合拉阿魯哇與自然界緊密的圖騰元素而設計出獨特的風格服飾,不但富時代潮流趨勢,且依身體線條剪裁,極具格調與舒適感,讓現場觀眾體驗一場特別的視覺感官饗宴。(圖2)

  興中國小團隊隨後也表演了貝神祭歌舞,並且到特展場地實地觀看「與貝神有約」特展,桃源區原住民文物館則是配合展示貝神祭的相關資料,讓展示內容更形彰顯。

三、卡那卡那富族頭飾裝置藝術的美感

  於那瑪夏原住民文物館開幕的「團結.Ucu-米貢祭的文化藝術現象」特展,呈現2014年卡那卡那富族人在經過長期努力下,成為台灣原住民第16族,走出了寄人籬下的陰影,恢復了族群主體的自信的時刻。史前館有機會見證正名的關鍵過程,以「祖靈‧連結」特展,紀錄了成長階段。

  藉著田野工作及參與觀察祭儀與歌舞等,2015年進一步以米貢祭(mikong)為主軸,結合文化藝術表現,整理、製作本項特展直接回饋部落,同時為卡那卡那富族未來發展獻上祝福。


圖3.卡族卡那富族與東魯凱族婦女共同觀賞裝置藝術作品。

  開幕當天徐出世區長、臺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長蔡運福等特別感謝史前館,能夠從去年起關注新成立的民族,策劃特展讓外界看見了獨一無二的卡那卡那富族重要祭儀與文化。那瑪夏原住民文物館也配合迎接該項特展,將展場粉刷整理煥然一新。

  卡那卡那富族婦女紅色為主體的頭飾是特展的主題意象,當卡那卡那富族翁博學族群委員帶領大家進入展場,亮麗的服飾色彩與東魯凱婦女紅黑色服飾相互輝映,頓時全場充滿了繽紛美麗的色彩,兩族婦女共同觀看巨型的頭飾裝置藝術作品,這是展場最動人的時刻。(圖3)

四、「看見族人的淚水」

  兩地開幕後,緊接著於桃源區、那瑪夏區原住民文物館前廣場舉行樂舞交流活動,由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樂舞團隊,以傳統和現代融合的樂舞,分別與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樂舞團隊進行交流。達魯瑪克部落特地獻唱了歌頌部落歌謠「Aingarongoi」,同時將歌詞中的「魯凱族鞦韆是祖先傳承的祝福」分別改成「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和「卡那卡那富族米貢祭等傳統祭儀」,表達了這份跨族群的情誼。


圖4.東魯凱族部落樂舞團隊表演。

  兩地開幕後,緊接著於桃源區、那瑪夏區原住民文物館前廣場舉行樂舞交流活動,由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樂舞團隊(圖4),以傳統和現代融合的樂舞,分別與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樂舞團隊進行交流。達魯瑪克部落特地獻唱了歌頌部落歌謠「Aingarongoi」,同時將歌詞中的「魯凱族鞦韆是祖先傳承的祝福」分別改成「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和「卡那卡那富族米貢祭等傳統祭儀」,表達了這份跨族群的情誼。

  達魯瑪克部落無論年長族人或小朋友,在台上都能夠自由自在以樂舞表現對小米的感恩與依戀,相對地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也以小米收穫為精神核心,族人們心中同樣有著相當的衝擊。達魯瑪克部落舞團成員李張力元說,他在台上跳舞感受到卡那卡那富老少族人的熱情歡呼,從台上走到台下,清楚地「看見族人的淚水」,他說那是一種感動的淚水,無論任何時間地點,原住民樂舞皆能夠適切地傳達出族人的真實情感。

五、感謝

  展演活動克服了許多先天條件的困難,兩地路途遙遠交通、聯絡皆很費周章,地方長期缺人、缺乏設施,應該給文物館帶來諸多不便。即便到了開幕當天,我們還在為滿載達魯瑪克部落樂舞團隊成員的遊覽車是否能安全通過坍方路段而擔心。

  特別要謝謝高雄市桃源、那瑪夏區公所及文物館的協助,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兩地族人的熱情參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劉昱君的設計團隊不計酬勞的付出。

  本館展示教育組蔡志忍組長、同仁游清志及施志昌不計旅途困頓仍前來加油打氣。策展、演出團隊潘王文賓擔任最佳橋樑角色,無論與部落溝通或鉅細靡遺安排規劃樂舞演出皆盡心盡力,成員蔡念儒也分擔了許多工作。另外也謝謝希望猴子數位工坊的協助,有了他們,才能夠為此次展演順利畫下句點。

※與貝神共舞特展
展期:2014/10/17~2016/3/30‧地點:高雄市桃源區原住民文物館

※團結.Ucu-米貢祭的文化藝術現象特展
展期:2014/10/17~2016/3/30‧地點:高雄市那夏區原住民文物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與貝神有約」、「團結.Ucu-米貢祭的文化藝術現象」策展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