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遇見大未來──地球環境變遷特展」暨「愛地球特攻隊」特展報導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社會正義──英國利物浦國際人權博物館給我們的思考

博物館頻道

  永遠的歌謠-百歲文手VuVu在史前館的吟唱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59期 2013.9.15

博物館與社會正義──英國利物浦國際人權博物館給我們的思考

文/傅君‧圖/國際人權博物館協會官網(FIHRM)

  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館本館行政入口大廳的牆面上,寫著國際博物館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對博物館的界定:「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服務及發展、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常設機構;並為了研究、教育和欣賞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證據,進行蒐藏、保存、研究、推廣和展覽」。

  在這個定義之後的思維是,「博物館」是一個知識建構的權威。既然博物館代表一種權威,其知識建構就應該有一定程度的「科學性」,而其立場則必須維持「中立」。在這個學術性十足的定義之下,博物館看似中立、沒有立場,似乎,博物館唯一的「立場」就是「價值中立」。

  然而,博物館是否真的沒有立場?「沒有立場」、「價值中立」的博物館能否像以前那麼自然而然地站得住腳?博物館,從作為王公貴族的奇珍異藏成為西方殖民帝國主義對於帝國疆界定義與表徵的場域,到成為「保存、研究與展示」遠地異文化「物質證據」的場所,不也都代表某種「立場」、某種「價值」判斷?事實上,學術界也一向不缺對於國際博物館學會為博物館所穿戴「價值中立」新衣的批判。然而時至今日,博物館維持「中立」的年代已成為過去。


利物浦國際人權博物館外觀。

利物浦國際人權博物館2012年人權紀念日活動。

利物浦國際人權博物館所加入的「世界人權博物館聯盟」分佈圖。

利物浦國際人權博物館「自由之牆」展區。

利物浦國際人權博物館「時事區」展出海報。

  位於英國利物浦的國際人權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讓我們看到一個由傳統博物館概念走出來、面向現實社會的例子。該館館名當中的slavery是指奴役,這個博物館在人權上投入反奴役的實踐。2013年6月,該博物館行政副館長Amy de Joia在史前館作了一場演講,介紹該館作為一個當代博物館的理念與實踐。

  國際人權博物館是英國國立利物浦博物館群(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一個分支博物館。對於整體利物浦博物館群而言,「社會正義」是一個基本信念。在此基本信念之下,該博物館的使命包含:「博物館是一個以教育為目的的機構;博物館是以其藏品傳達觀念、引起對話、激勵人心的場域;博物館是一個民主機構,以社會正義為其基本信念;博物館的資源來自公眾,也應以最優的服務回饋公眾;博物館應培蓄良性、主動的公民意識,並應主動成為社會變遷的動力。」在這些信念之下,利物浦博物館營運的目標,在於讓所有的人都能進到博物館、享用博物館的服務,並讓所有的人能夠透過博物館而呈現自己。

  1990年代末期,在利物浦當地公民社會的期許之下,國際人權博物館經歷一些變革。該館於2007年,由整個博物館中一處「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展區,發展成一個以奴隸、人類自由為主題的分支博物館。

  該館由四個主題展廳及一個教育中心構成。其中,主題展區為「自由之牆」、「非洲原鄉」、「飄洋過海的奴隸」、「奴隸貿易的歷史遺產」以及「時事區」。「自由之牆」透過歷來人權鬥士的影像及言論,引導觀眾思考自由與奴役的相關議題。「非洲原鄉」以廣為人知的文化物件,來呈現十七、八世紀奴隸貿易時期,非洲原鄉的面貌,試圖讓觀眾知道,當時被強押往美洲為奴的非洲人並非蠻荒之地的化外之民。

  「飄洋過海的奴隸」展出奴隸貿易時期,非洲奴隸在跨越大西洋的旅途中所經歷的非人待遇,以及非洲人在美洲被奴役的情形。「奴隸貿易的歷史遺產」的主題在展示非洲人在新大陸所遭受的種族歧視的同時,也展出歷來的人權鬥士如金恩博士的奮鬥,以及非洲奴隸的後代,在美洲以及歐洲各地為人類文化(尤其以音樂為主)所作出的貢獻。「時事區」則透過展示,不定期地討論各種當今社會議題。

  在過去幾年,「時事區」曾討論家戶暴力的議題,這個展覽促成英國政府在國際勞工組織中表態反對家戶暴力的立場;該展區也曾與國際環境正義組織合作,策劃展出「白色上帝:棉花的真正代價」,討論棉花產區的勞工問題;「燃燒的油田三角洲」,討論奈吉利亞油田勞工的權益問題。在2013年6月間,國際人權博物館也針對利物浦當地的色情交易問題,號召一個反性奴役的遊行。

  除了以上四個常設性的展廳之外,國際人權博物館更在其「安東尼瓦克教育中心」不定期舉辦各種與人權議題相關的教育活動。透過以上各種展示與活動,國際人權博物館希望到館參觀的訪客能對館內見聞有所省思,而能夠在離開博物館的時候,瞭解自己也能參與爭取人權的事務,並決心參與、盡一份力量。該館館長David Fleming曾說:「國際人權博物館是博物館直面政治的場域。這個博物館的主體不是物件,『人』才是這個博物館的主體。而人的價值在於情感,不在於其所有的物品。」

  在介紹完國際人權博物館之後,該館副館長Amy de Joia總結說道:「其實,博物館的終極價值是『公平正義』,博物館的設置以及其一切作為,都是為了這個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而存在。」這個結論,值得作為博物館員的我們深思。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