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故事的博物館

當展覽就發生在部落,namawutazu(怎麼了)?!
─以纖維創作來義鄉巡迴展於南和部落為例,談博物館與社區展覽操作的本質、差異與落差
「如何提升公立博物館的競爭力-以博物館的變革為例」(四)
史前館電子報第96期 2006.12.01 
   

 

會說故事的博物館
 文 /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在史前館自然史展示廳展示的地層圖,說明了我們腳下土地的奧秘

台灣從遠古的史前時期就已經擁有精彩豐富的文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是一座以考古學、人類學的調查研究為基礎所成立的博物館。所謂「史前文化」就是文字尚未創造以前,人類生活的方式與內涵;以文字書寫的台灣歷史紀錄,要到17世紀上半葉才開始出現,前此概可稱為台灣史前史。

  本館展示的重心為臺灣史前文化,但是要了解臺灣形成的地質變動過程,則必須先知道臺灣的地質、地形在遠古時期的狀態,以及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千百萬年來恆久的衝撞方式,因此,臺灣的自然史就成為本館第一處展示空間的內涵。本館建築模擬考古探坑設計,參觀者由上層往下層移動中,感覺上時空就由現在進入千年、萬年以前的史前聚落,而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遺址如左鎮、長濱、大坌坑、圓山、芝山岩、恆春、麒麟、長光、卑南等文化次第呈現,呈現的場景嘗試還原遺址當時的人類生活形態,以及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在史前文化的展示中,卑南文化的發現、發掘和本館的設立有密切的關係,這處迄今堪稱臺灣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遺址,其出土文物,包含製作水準很高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與玉器,對照當時存在的信仰與儀式,見證臺灣史前文明的高度。

  史前文化與現在臺灣原住民族當然有很深的關聯,不過史前時期的族群區別與文化樣貌跟現在還是有一些差異,目前考古的發現還無法直接說明哪一處遺址文化屬於哪一族群,但是有一些現象如室內葬、拔齒、器物、作物內容等和原住民族傳統有很深的關聯,因此本館也展示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在本館北方約5公里的卑南文物出土的原址,已經營造成為兼具文化與生態意義的公園,擁有現地文物的展示館和臺灣僅有的考古現場,成為本館文物的活態展示以及民眾遊憩休閒的空間。  

  考古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自古至今人類的「過去」。這個「過去」包括人類的古代工藝及其行為,也深入探討古代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及人類文化的全貌。簡單而言,就是設法釐清古代人類生活的真相。由於「過去」已經和現在有相當的距離,加上考古博物館呈現的方式是學術的,態度也是非常嚴謹的,所以一般人總覺得本館展示的文物與詮釋的內涵深奧難懂,難以了解、親近,無法吸引參觀者;因此,本館規劃「科學的考古學」空間,讓來館的朋友能以簡單的方式了解考古的內涵;另外,本館也嘗試努力經營「會說故事的博物館」,激發人們喜歡聽故事的天性,透過考古發現的科學分析與相關故事的生動解說,讓「過去」能夠清晰、親切的呈現出來。臺灣原住民族擁有豐富的口傳故事,包括神話與傳說等,它們多少都能「折射」史前時代人類生活的方式與思維,爾後本館同仁應該藉由研究和學習的過程,深入理解這些故事和考古發現可能存在的關係,讓我們的展示與解說能使參觀的朋友更覺得親近與感動。

  本館所有的展示都在證明:臺灣從古遠的史前時期就已經擁有精采、豐富的文化。這是我們珍貴的資產,值得我們認識與學習。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