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一)
  會說故事的博物館
博物館頻道
  當展覽就發生在部落,namaudangacu(怎麼了)
話題‧話語(二)
 

「如何提升公立博物館的競爭力─以博物館的變革為例」(四)

搶鮮報
   
  編輯語
 

考古博物館呈現的方式是學術的,態度也是非常嚴謹的,史前館近來正在進行兩項規劃,期待展示與解說能使參觀的朋友更覺得親近與感動。一是即將於明年開幕的常設展廳-「科學的考古學」,讓大家輕鬆地了解考古的內涵;二是經營「會說故事的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族擁有豐富的口傳故事,多少都能「折射」史前時代人類生活的方式與思維,藉由研究深入理解這些故事和考古發現可能存在的關係,讓博物館來說故事,這也是史前館的重要特色。

「會說故事的博物館」一文即是闡述史前館嘗試努力經營的一個方向,以激發人們喜歡聽故事的天性,透過考古發現的科學分析與相關故事的生動解說,讓「過去」能夠清晰、親切的呈現出來。

博物館想與部落藉由展覽操作來達到社區營造培力的目的,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夥伴關係。「當展覽就發生在部落,namawutazu(怎麼了)?!─以纖維創作來義鄉巡迴展於南和部落為例,談博物館與社區展覽操作的本質、差異與落差 」為我們述說這段美好有趣的經驗。

「「如何提升公立博物館的競爭力-以博物館的變革為例」(四)」繼續談到有關博物館的績效變革,特別舉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在績效管理工具運用的過程中,將個人的目標、生涯發展與博物館的組織目標及組織變革目的做適當的連結,開創了個人與博物館雙贏的策略。

 
  史前館之美
 


 

台灣原住民與東南亞南島民族各自發展不同的染織品,傳統上無論材質、文化內涵都有差異,但是以織紋貫穿起來,染織品卻傳達兩者相近的精神;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參觀史前館「豐美的織紋-臺灣、東南亞染織特展」時,特別了解染織技術在南島語族地區的重要性與發展。

  博物館花絮
 

行政院長蘇貞昌11月14日蒞臨史前館視察,除了參觀特展、聽取史前史廳有關卑南文化遺址的相關介紹外,蘇院長也仔細觀看了包括視聽中心、賣店等設施,當得知過去三年,館方舉辦大小三百場的音樂演出,顯得頗為訝異,對博物館開發多元文化服務社區與遊客的用心予以肯定。

 
 

 
史前館電子報第96期 2006.12.01 
 

會說故事的博物館
 文 /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在史前館自然史展示廳展示的地層圖,說明了我們腳下土地的奧秘。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是一座以考古學、人類學的調查研究為基礎所成立的博物館。所謂「史前文化」就是文字尚未創造以前,人類生活的方式與內涵;以文字書寫的台灣歷史紀錄,要到17世紀上半葉才開始出現,前此概可稱為台灣史前史。

  本館展示的重心為臺灣史前文化,但是要了解臺灣形成的地質變動過程,則必須先知道臺灣的地質、地形在遠古時期的狀態,以及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千百萬年來恆久的衝撞方式,因此,臺灣的自然史就成為本館第一處展示空間的內涵。本館建築模擬考古探坑設計,參觀者由上層往下層移動中,感覺上時空就由現在進入千年、萬年以前的史前聚落,而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遺址如左鎮、長濱、大坌坑、圓山、芝山岩、恆春、麒麟、長光、卑南等文化次第呈現,呈現的場景嘗試還原遺址當時的人類生活形態,以及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在史前文化的展示中,卑南文化的發現、發掘和本館的設立有密切的關係,這處迄今堪稱臺灣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遺址,其出土文物,包含製作水準很高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與玉器,對照當時存在的信仰與儀式,見證臺灣史前文明的高度。

詳全文▲TOP

 
 

當展覽就發生在部落,namaudangacu(怎麼了)?!
 ─以纖維創作來義鄉巡迴展於南和部落為例,談博物館與社區展覽操作的本質、差異與落差

 文‧圖 / 林頌恩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策展過程對部落對博物館而言都是一種困惑。(陳文山攝)

  「用手去找‧新纖事」纖維創作來義鄉巡迴展暨當地工藝聯展開展的早上七點半,我跟本館解說員李虹妮、志工鄭丞志,還賴在部落策展人陳文山(angusan)七佳村家裡的床上,很近很大聲的聽到這樣的廣播清楚地傳入耳膜:「(排灣語)~~各位村民早,今天,在南和部落,(排灣語)~~~~有展覽,『用手去找、找、找』………(排灣語)~~~下午兩點開幕,歡迎大家參觀。」過沒一會兒,更遠的空氣傳來另一個村子的廣播:「各位村民早,(排灣語)~~今天下午南和村的來義鄉文物館展覽開幕,(排灣語)~~~「用手去找‧新纖事」,歡迎大家參觀(排灣語)~~~。」一個很美的清晨,一段對族人而言是日常中再平凡不過的宣傳模式,但對館方工作人員而言卻是特別的開展通知,把我們兩個禮拜在當地所經歷異於博物館佈展與開展模式的體驗,做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宣告。

  詳全文▲TOP

 

 

「如何提升公立博物館的競爭力
 ─以博物館的變革為例」(四)

 文 / 張家銘

伍、博物館的績效變革-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

  國立海生館是第一個最早運用BOT案帶入民間參與博物館經營的個案,參觀人數眾多,也帶動相當好的經濟效益,但是方力行卻點出民間經營帶入博物館事業一些值得討論與思考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商業性與文化性的衝突,方力行認為博物館的功能包括展覽休閒,但還有更重要的研究與學術功能,這些功能本來就不可能營利,就是弱勢,它的評估也不是短期可見效的,因此需要國家的支持(李維菁,2003)。因此政府怎麼?看待博物館的角色?不管是法人化,或是公辦民營,或是BOT這些不同程度引入民間力量的經營方式,要如何延續博物館的永續經營?尤其是法人化推動後,政府勢必要建立一套效益評估的機制,而除了經濟效益,還有無法量化的文化學術上的效益,如何評估也是一項落實上的重點。

連結「如何提升公立博物館的競爭力以博物館的變革為例」(三)

詳全文 ▲TOP

 
 

《最新活動訊息

教育活動:

  》本館

  • 12/3(日)14:00~16:00,手作抄紙賀卡製作。
  • 12/10(日) 14:00~16:00, 手工精油有機香皂製作
  • 12/17(日)14:00~16:00,耶誕果凍蠟燭製作
  • 12/24(日) 14:00~16:00,年輪時鐘製作。
  • 12/31(日) 14:00~16:00,萬用隨身包製作。

  》卑南文化公園

  • 12/2(六) 14:00~16:00,打皂浪漫─手工香皂DIY。地點:遊客服務中心

  》其他活動

  • 12/16-12/24(日~日),2006臺灣博物館博覽會。地點:華山文化園區。

特展:

  • 「聽.傳.說.台灣原住民與動物的故事」特展,95年12月2日至96年4月15日。本特展為原住民口傳文學特展,以聽故事為展覽的主軸,十分生動有趣。讓黑熊、白鹿、雲豹、飛魚、占卜鳥和百步蛇成為你的好朋友,此特展由國家台灣文學館和本館合辦,大家快來聽故事喲!
  • 「原住民科學教育特展-阿美族的植物世界」,95年10月13日至96年2月16日。本特展由台東大學主辦,本館協辦,從原住民文化中找尋、印證現代科學的道理和知識,從科學的觀點來詮釋原住民文化。特展中以阿美族的植物世界為起點,從傳統建築、樹皮衣、竹砲、陷阱與童玩等素材,逐步引導認識其中的科學原理。
  • 「用手去找‧新纖事」來義鄉巡迴展暨當地工藝聯展,95年11月11日至96年1月1日(週末開放,平時預約0987-003-114)。本館近年結合纖維創作培訓班研習,講師與學員以作品推出成果展覽。作品多以黃藤、樹皮布、葛藤及羊毛氈四項傳統自然材質為展現題材,融入參展者的當代創意,呈現纖維創作具有新鮮感的氛圍。其中部分展品以巡迴展方式至參加學員家鄉文物館展出,當地工藝家亦進行聯展,交會出用手創作的新鮮事對話。
  • 「豐美的織紋─台灣、東南亞南島民族染織」特展,95年7月22日至96年3月18日。染織與族群生活、文化傳承意涵息息相關,本項特展藉由臺灣與東南亞地區南島民族的相關染織品,探索兩地族群之間織紋呈現的多元美感與差異。
  • 「狗的前世今生」狗年特展,95年1月30日開展,本館二樓迴廊。
    「狗」是最早被人類馴養的動物,遠在12,000年前就已發生了。人類為了狩獵及居住安全守衛,而開始豢養某些具有家犬特質的動物,從東亞地區的灰狼(Grey Wolf )開始,將大野狼馴養為家犬。隨著人類祖先的傳播,馴養行為逐漸傳到了全亞洲、歐洲與美洲。而家犬的祖先隨著人類的腳步,做出許多調整與犧牲。成功的生存策略,使牠們適應現代文明生活而不致絕種,牠們是所有野生動物裡最大的贏家。

詳細內容公佈於本館特展網站

表演:

  • 「魏樂富&葉綠娜雙鋼琴音樂會-李斯特之夜」,12/16(六)19:30。
    國內知名音樂家魏樂富&葉綠娜在雙鋼琴上,呈現出晚年忠於神職,但年輕時卻放盪狂傲而浪漫的李斯特,拉扯於天使與魔鬼之間真情而傳奇的一生。
  • 史前館玻璃屋餐廳「午餐的約會」,於每週六、日下午12:30 由國立台東大學音樂教育學系學生擔綱演出,帶給週末至玻璃屋餐廳用餐的遊客一個悠閒又充滿曼妙音樂的午后時光。
  • 史前館「南島樂舞SHOW」演出時間為每週六、日上午10:00及下午3:00,邀請原住民部落及學校原住民舞團到館展現南島樂舞風華,讓週末假期參觀遊客體驗「原」味十足的視覺聽覺享受。地點於山之廣場或玻璃屋餐廳。

時時刻刻為您服務,24小時不打烊。電子化政府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浦忠成│主編:林建成│執行編輯:林娜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