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族群文化釋放個人記憶─高一生所留下的生命美學形式與歷史印記

從「一枚紅迴紋針-one red paperclip」淺談博物館的網路行銷工具
「如何提升公立博物館的競爭力─以博物館的變革為例」(二)
史前館電子報第94期 2006.11.01 
   

 

「如何提升公立博物館的競爭力─
 以博物館的變革為例」(二)
 文 / 張家銘

參、博物館的組織變革: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為例

  「組織變革」是指組織受到外在環境的衝擊後,配合內在環境的需要,調整其內部的若干狀況,以維持本身的均衡,進而達到組織生存與發展目的的調整過程,因此組織變革也就是為了滿足組織與個人的目的,應用技術使組織從一種狀態轉換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及,為了存活成功,每個組織都得蛻變為推動變革的媒介(齊思賢,2005),公立博物館為了生存與轉型,也必須正視─要成功的管理變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動創造變革。

一、以「組織變革」談行政法人推動的挑戰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是國內社教機構中率先走向法人化規劃的機構之一,李盈盈以其在中正文化中心任職的實務經驗做分享,提及行政法人在文化教育界引發許多疑慮與質疑,他認為文化機構法人化之路絕非表面上看來那樣的平順坦蕩,而必須克服員工對組織變革、績效測量、確認顧客、員工創新、培養員工持續學習等挑戰(李盈盈,2003:6-9)。

  為了克服上述組織發展及變革的挑戰及可能阻礙,中正文化中心朱宗慶應用50封「每日一信」的溝通藝術,向同仁「闡明目標」,讓組織從領導者到第一線員工每個人都了解組織存在的目的與所要達成目標,來降低員工對變革的抗拒,其次朱宗慶以「畫圖表」方式來追蹤每個人及每項計畫完成的進度,以提供有效「績效測量」標準,尤其「每週專題講座」的投入參與,讓員工能學習成長、培養創新的等等作為,讓大家對組織變革的疑慮與質疑,有了新的認知與理解,這個作法是值得大家參考與學習的。

二、「專業經營」、「組織變革的規劃」讓法人化成為提昇競爭力改變的契機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朱宗慶以「轉型是契機還是危機-論兩廳院競爭力與經營之道」一文,來分析兩廳院具有多重角色與功能,不但是節目製作者、場地維護者與管理者、藝術經營者、藝術社群經營者、更是觀眾教育與培育者,朱主任認為兩廳院生存的契機,唯一就是「法人化」。朱宗慶近年來推動兩廳院法人化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專業經營」的理想,而專業經營的目的,便是為表演藝術團隊帶來更好的服務,更多的協助(朱宗慶,2003:63-70)。

  未來完成法人定位可以確立兩廳院執行國家「推廣藝術」任務之定位,解決政府財政緊縮,導致目前各「財團法人」基金無法孳息運作之現實問題,但以組織變革觀點來看,如何確保高績效的專業經營呢,李盈盈在其「從組織發展觀點來探討文化機構行政法人之挑戰」一文中,引用學者Miller(1998)認為能達成高績效結果的組織變革應具有下列三項基本類型的特質,做為未來行政法人組織變革後,提昇高績效可以努力的方向(李盈盈,2003:4-5):

  1. 改變人與工作間的關係
    以高績效結果為目的的組織變革中,人與其工作的關係將改變,組織員工必須將其工作或任務與達成的「結果」,連接起來,工作過程、結構、程序、甚至任務本身都必須改變,以求能達到更好的結果。
  2. 改變組織與其顧客的關係
    追求高績效結果的組織變革能打破「我們-他們」的二分法,因為滿足顧客需求對組織來說就是成功,員工可以尋求有創意的方式來幫助顧客,以達成使命。
  3. 改變組織與其外在環境間的關係
    外在環境的要素被視為潛在資源,或是可以共同達成組織使命的同盟者,因此限制較少,甚至還會鼓勵組織內在的優秀人才多與外界交流,並將組織關注的焦點從維持與外界的分界上,轉移至如何達成使命。
     

  李盈盈從上述三點特質分析可以發現「行政法人」制度應該是能將組織帶向高績效結果的變革措施,如人事晉用限制的鬆綁,可使文化教育機構引進更多專業優秀的人才來為組織效力,活化組織與外界的交流,靈活的組織管理制度,能藉由工作的再設計與流程改造等方式,促使員工的潛能與特質得以發揮,進而提供更切合民眾需求的滿意服務;彈性的財務制度能使員工的工作與績效連結,獲得實質的獎勵,進而提昇對組織的承諾。

三、以「柔性主義」(soft institution)觀察及推動改革

  徐純教授指出博物館行政專業化的問題很明顯的已經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必須怎麼做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博物館的組織、財務與營運的內容才是法人化真正要處理的問題」,尤其執行面的評量與培訓的機制與制度從何產生,更是關係到博物館成敗的兩大基石,在館員的專業化組織環境的構成與倫理性的博物館評量程序之前,博物館的行政法人化是一項空談(徐純,2003:10-19)。

  針對行政法人化與博物館的關係,徐純教授認為:「博物館的組織、財務與營運的內容才是法人化真正的問題」,她以英美的博物館經驗來說明,如美國博物館協會的「博物館認定程序」,此機制使美國博物館成為領先世界的地位;另外英國博物館協會推動六十年的「專業人員認證制度」的成果,這是國家社會事業的有利投資。因此她建議採取台大法律系顏闕安教授所建議的「柔性制度主義」,以建立培訓系統來充實足夠的博物館專業人員為推動的手段。因此國外已推行六十年的專業人員認證制度,也是行政法人化未來要面對組織變革中一項大工程的配套措施。

四、小結

  任何機關組織運作的好壞,常繫於個人、群體、組織三個層面,當此三者受到環境破壞,產生各種經營問題,導致機關組織面臨生存危機時,組織變革與組織發展就是一帖良方。劉坤億認為行政法人目前在國內的推動,應是把它設定為整個行政機關或各類型的機構可以做的一種選擇,維持現制、民營化或者是走第三條路-「行政法人」,在選擇過程中,當然會有些機關有所抱怨,為什麼優先被主管機關選定為推動行政法人化的單位,行政院組改會當然也有話講,這就形成雙方彼此間的落差,所以劉坤億建議除非機構自己感受到行政法人化是有幫助的,要不然由上而下的推動,改制的單位會比較消極被動(劉坤億,2005)。

  劉怡汝認為中正文化中心的行政法人化經驗-「制度設計的立意是良好的,只是當它被執行時出現了一些問題」感想,基本上仍是肯定行政法人化的精神,只要後續推動時要特別注意的許多配套的設計,尤其她指出行政法人化是為了「專業經營」與「世界接軌」的競爭力考量,此很值得博物館界好好深思未來博物館轉型之道。因此透過行政法人化中正文化中心「組織變革」的過程,提供了我們許多可以檢視、借鏡的珍貴經驗。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公共服務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