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
─杜巴男作品
|
狩獵回來
─杜勇君作品
|
獵山豬
─杜勇男作品
|
平地人
─杜文豪作品
|
依網頁上的指示出了捷運站左轉,進入一片看起來像工業區的地方(森永製果就在左手邊),大業路很寬,看起來適合飆車。走過大大的新車展示區,鳳甲美術館在很現代、很工業的大樓裡。鳳甲美術館在五樓。
出了有一面是透明玻璃的電梯,映入眼簾的鳳甲美術館的意象也是現代的。因著不同的空間脈絡,同樣的作品有了不同詮釋的可能性。
以Valialane(杜巴男)為首的杜家作品佔了大部分,恰恰跨越三個世代。民國76年初次接觸霧台時,便認識杜巴男,他是村子裡數一數二的獵人,即使是初到田野的我,透過翻譯也可以感覺到這位老人家頭腦清楚,十分有條理。之後看到他試做的小石板屋模型、屋前的大型石雕,他同時也是霧台村多任的村長,在在展現他多樣的能力。
展出的杜巴男作品有翻攝的畫作、小件木雕及與真人等高的木雕。無論那種形式的作品,極度的寫實及細節的表現,充分說明了敏銳的觀察力。最有趣的是名為蔣中正的雕像,連帽上的國徽都沒有遺漏,然而對馬的比例掌握不若所熟悉的獵物,不經意的表現了己文化與異文化對立的同時,也明示了對魯凱族而言,雕刻是記錄生活經驗的一種形式。
杜家的第二代有杜勇男、杜再福及杜勇君三兄弟。杜勇男的展出作品都是小件的雕像,狩獵是共通的主題,風格與父親杜巴男接近,但少去細節。
Kalava(卡拉瓦,杜再福)是三兄弟中知名度較高的。民國七十年代後期,在部落中蓋起大型石板屋,當時引起身分是否合宜的爭議。之後又負責霧台長老教會的興建工作。在傳統的材料與形式中,融入了充滿生活智慧的創意。不同於父兄,杜再福曾在外地工作,為了找回自己的文化回鄉。因此魯凱族的神話與傳說是他創作的主題。射日英雄是他具代表性的作品,以魯凱族的射日神話為主題,兩人粗壯的身型,充滿力道的四肢,如同作者的自塑像。以嫁給百步蛇的巴冷公主為主題的雕像則是另一種風格的作品,抽象、式樣化的程度也較父兄的作品為高。
杜勇君則捨棄了父兄立體雕刻的方式,回歸到魯凱族原有的板雕形式,但同樣有著非常細緻的細節,年紀更輕的杜勇君同樣選擇了魯凱文化色彩濃厚的主題。
第三代的杜文豪自幼便在父親杜再福創造的創作氛圍成長,以耳濡目染的魯凱族方式,學會陶藝、木雕等技術。相較於父祖輩,杜文豪的作品無論主題、形式、材質,沒有濃厚的族群色彩,但呈現了對當代原住民處境的詮釋及社會批判。
以「想飛」為題的油畫,以深藍色系為底,下端以白色勾勒出魯凱木雕人像的線條,上端則有印地安風格的鳥的圖案,上與下、人與鳥的對應,是原住民處境的一種隱喻,主題想飛無寧是心情的抒發與嚮往。以「平地人」為題的雕刻,使用了複合素材,兩面臉、長長的舌頭和釘滿鐵釘的心,表現出原住民對平地人的看法。
由杜巴男到杜文豪,三代的魯凱族男性,作品主題風格的差異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經驗。年紀較長的杜巴男與杜勇男,多以山林生活為創作的主題,風格寫實;杜在福與杜勇君,成長於推行現代化政策最力的年代,以傳說神話的主題來表現族群文化;第三代的杜?豪成長於原住民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及長原住民集體意識已然成形,而數十年現代化改變了魯凱族人的生活經驗,作品趨於抽象,使用的媒材與表現的手法也更趨多元,主題則走向感受之抒發與批判。
策展人希望藉著這個展覽,讓台北透過不同世代的魯凱族創作看見霧台。對一般觀眾而言,若缺乏對原住民歷史經驗的了解,仍以尋求作品中的魯凱文化元素的方式來解讀。雖在理念的傳遞上有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一個已在八月廿七日結束的特展,仍不失為一個以藝術來溝通文化的嘗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