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繼傳統‧開創新局:史前館的藍海策略

從現代到傳統?從傳統到前衛?
不只是文化,更是藝術
史前館電子報第90期 2006.09.01 
   

 

不只是文化,更是藝術
 文 / 尤瑪‧達陸 攝影/
弗耐‧瓦旦


野桐工坊以泰雅族圖騰注入服裝的嘗試

以傳統織法為基礎進行創新的設計

尤瑪‧達陸

  對於原住民織品的展現,我一直希望能將傳統跟創新這兩方面都盡所能的具體呈現,而這兩項工作都必須各自具備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對於現代的原住民來說,傳統這一塊更需要盡己所能的加強和完整,如此創新才能在這個脈絡接續上去而能進行當代的發揮,否則混雜似是而非的原住民傳統、文化,會將原本極具族群特色的特質,逐漸磨損。

  此次史前館的「用手去找.新纖事」纖維特展,泰雅族象鼻部落「野桐工坊」的織女們跟設計師婉麗合作完成創新的劇場服裝,是此次展示的作品之一,也是從傳統中出發的另一種嘗試。這是我們和她第二次合作,上一次完成的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搭配一個紐約來的非洲樂團做音樂演出,因為有跨文化的元素,又有音樂和劇場效果,所以婉麗就把原住民的色彩、氛圍等等跟中國京劇傳統的元素交錯、結合,完成一次異文化元素的融合,而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團員就穿著我們製作的衣服演出。

  在進行創作時,設計師和我討論,臆想當這兩個風格完全不一樣的樂團搭上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何種狀況。這類樂團給觀眾的一般印象是,原本一個穿黑西裝打蝴蝶結很紳士很西方風格的打擊樂團,或是可能穿著很輕便的T恤休閒風,就這兩種裝扮。但是當這種裝扮一碰到風格強烈的樂團同台,就顯不出特色來了,不管音樂風格是怎樣,因為遇見了無論曲風和穿著都強烈的對手。這時自然會去思考,臺灣的風格是什麼?

  所以當時設計師就有一個想法,這個東西若是跟臺灣原住民結合時,會不會我們能夠有一點點力量展現,至少我們要能有可以平衡的視覺效果吧。當設計師提出這個提議,我很實在的提出我的心情,其實長期以來臺灣原住民跟原住民的文化和特質一直是這樣被工具化,想到的要表現臺灣特色時候就被抓出來用,用完以後就又回到原點說再見。但是我總想,工具!也沒關係吧!最終人們要看到是原住民的文化和元素要給大家什麼樣的迴響,而我們又會怎麼樣給大家感受到強烈的感覺。

  那一次合作的時間十分倉促,因此,設計師只能來挑工坊同學曾做過的試片,同學在織作的時候可能有不同的嘗試,因此有許多織面不完整的織片,所以那些試片是不完整的,卻剛好是設計師的藝術型態需要的,一些可以破壞或是解開再進行結構組合的織品,因為太完美的就捨不得破壞了。所以那次我們就用了很多強烈的原住民圖騰、符號跟色彩,去做了第一次的嘗試,雖然那次我們不太能掌握服裝製作出來的成果,同學卻很期待看到不完整的織作,如何完整的穿在人的身上。

  但是接下來的合作,設計師就很明確告訴我們,這次要製作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齣戲的舞台服裝。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應該是有三次我們的實驗和討論激盪出這樣許多不同的想法:當一個純西方的古典來到臺灣的時候,臺灣,要拿什麼樣臺灣的古典,去跟它做對話?講到古典的東西,就想到原住民的原始、古典,因為我們現在從泰雅族老照片看到各群的服裝,都是我們泰雅族服飾最典型的高峰期服裝,無論質、型、色、紋……所有的元素到了那個時候都定型成最典型,就像文藝復興那時候的服裝進入了典型一般,而「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那個時代的典型,如此兩邊才能形成交叉的對話。

  所以根據上一次的經驗,這一次我需要設計師告訴我各個角色,他是誰,以及他要表達的氛圍是什麼?要用的顏色是什麼?討論定位之後,我便重新用我們織者的概念去協助織作與設計。這次我們之間的合作再也不是隨機選試片,而是有意識的去組裝。例如小的織片與大的織片中間的比例間隔疏密,有意識地讓其中的線在將來能與其他的材料如羊毛氈、皮革做交互穿梭,所以我們會預先思想在織作當中去凸顯所要的色彩跟形式、圖紋等等……

(本文作者為國內染織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