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史料<番社采風圖>中看原住民的織布

天然染色與染材
一次奇特的相遇與接觸:「豐美的織紋」-台灣、東南亞南島民族染織特展
史前館電子報第87期 2006.07.15 
   

 

天然染色與染材
 文‧攝影 / 陳景林

  自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色彩,有色彩的地方就有文化,有色彩文化的地方就有情意,有情意的地方就有人文的深度。

  色彩如樂音,色相如音質,明度如音頻,彩度如音量;色調如曲調,配色如和聲,色階如旋律。

  七彩、明暗、鮮濁本是視覺映像,透過人的神經傳導,人心的詮釋,終成情意語言,人們以它傳情,以它傳意,以它記錄,以它交流,終成共同語言,這共同語言超乎年齡、性別、血緣、族群、人種、國度,它是人類的共感、共知與共相,也是彼此共同擁有的無形寶藏。

  在長遠的歷史中,人類都從天然材料中染得天然的色彩,天然染料包括礦物、動物與植物染料三類,其中又以植物染料為大宗。《唐六典》有言「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葉,有以莖實,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時月。」由此,我們得以瞭解植物染色在傳統染色的重要性。

  生長在台灣的子民何其幸運,我們擁有優美的山川,蒼翠的大地,因立體地形與立體氣候而孕育出豐富的自然生態。豐富的自然生態蘊藏無窮的色彩資源,從目前的研究試驗表明,台灣可應用的染料至少數百種,其中有些已被先民應用,有許多還未被開發。在此,我們以有限的篇幅來介紹五種過去常用的染材,希望喚起更多人關心天然染色。


薯榔

一、中文名稱:薯榔

學 名:Dioscorea matsudai Hayata
科 屬 名:薯蕷科薯蕷屬
本土分布:台灣全境低海拔山區、山麓、荒野或疏林內。
染色部位:塊莖
植物生態:

  薯榔為多年生宿根性藤本植物,莖桿圓柱形,質堅韌,基部有堅硬的棘刺,上部多分枝,蔓延甚長。葉互生或對生,革質,長橢圓形至長披針形,全緣,正面綠色,背面粉綠,葉長 4 至 10 公分,寬 2 至 5 公分。花單性,數多形小,雄花序圓錐狀,雌花序穗狀,腋生,蒴果三翅狀,徑約 2.5 至 3 公分,種子扁平而藏在翅內,春夏開花,夏秋結果。塊莖肥大,長者數節,多鬚根,表面粗糙且常有疣狀突起,其肉質呈棕紅或紫紅,多年生塊莖基部常裸出地面,為優良的紅褐色染材,早年台灣原住民各族群及漢民族都曾大量使用。


九芎

二、中文名稱:九芎

學 名: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
科 屬 名:千屈菜科紫薇屬
本土分布:台灣產於平地以至海拔 1400 公尺之山區
世界分布:中國、日本、琉球、台灣
植物生態:

  九芎為落葉性之喬木,樹幹外皮具剝落性,故枝幹皆光滑,嫩枝、葉、花序皆有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具短柄,葉片呈橢圓形或卵形,先端尖銳,基部鈍或圓,全緣,葉長約 3 - 9 公分,寬約 2 - 4 公分。花序為圓錐花序,頂生,花密生,淡黃色,花瓣 5 - 6 枚,呈縐縮狀。蒴果長橢圓形,熟時為褐色,種子小而具狹翼。九芎染色多呈黃色與土黃色,鐵媒染則呈帶紫味的深灰,若經多次複染可呈黑色。


薑黃

三、中文名稱:薑黃
學 名:Curcuma longa Linn.
科 屬 名:薑科薑黃屬
本土分布:中南部山區栽培,部份成野生,也有些為庭院栽植。
染色部位:根莖
植物生態:

  薑黃為多年生宿根性的草本植物,根莖肥大,形狀與生薑極相似,各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裡面為黃色。葉根生, 4 至 6 枚聚生,長鞘柄,葉片為橢圓或長橢圓形,長約 20 至 45 公分,寬約 5 至 15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漸狹,粗大的主脈自鞘柄延至葉背,平行側脈羽狀斜出。穗狀花序稠密,苞片闊卵形,各苞片中含小花數朵,花開自下而上,頂端苞片呈白色或白中帶淺紅,花冠管為淺黃綠色,中為蛋黃色。蒴果膜質,球形,三瓣裂。薑黃根莖含多量色素,可以染出鮮明的黃色,唯其堅牢度較差,其色素在東南亞是重要的天然食用色素。


茜草

四、中文名稱:茜草
學 名:Rubia akane Nakai
科 屬 名:茜草科茜草屬
本土分布:台灣全境低海拔之山野或闊葉林中
染色部位:根
植物生態:

  茜草為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莖長可達一米以上。根長一尺左右,肉質,呈圓柱形或粗線形,外表赤黃或赤褐色,內為黃色,根皮中含色素,老根色素尤多。莖部被倒鉤刺,莖節隨處生根。葉 4 至 5 枚輪生,葉片心形,長約 3 至 5 公分,基部為心形,先端尖銳,全緣,葉柄與葉片都有細逆刺,尤以稜脈為多。花序為圓錐形聚繖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冠淡黃色,形小,夏秋開花。果實呈細圓球狀,初為綠色,熟時轉黑。茜草根自古以來即為優良之橙紅色染材,早年原住民即多所應用。


馬藍

五、中文名稱:馬藍
學 名:Baphicacanthus cusia (Ness.) Bremek
科 屬 名:爵床科
本土分布:台北盆地周圍山區、中南部部分山區。
染色部位:莖葉
植物生態:

  馬藍為半灌木,高約在50-80公分,莖為近方柱形,莖上有節,節膨大,栽植者多叢生。葉膜質,倒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波狀鋸齒緣。穗狀花序,花萼五裂,花冠漏斗形,中部彎曲,五裂片,花色為粉紅偏粉紫,花期為十一月至次年一月,蒴果光滑,內有種子四粒。馬藍喜陰溼,適合在潮溼的山區林下栽植,台灣北部山區是理想的生長環境,所以從十八世紀以來即大量栽植,至今仍有許多野生族群存在。此外,中南部山區也有馬藍的分佈蹤跡。馬藍葉中含多量靛青素,此色素即為藍靛的色素來源。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豐美的織紋-台灣、東南亞南島民族染織特展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