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史料<番社采風圖>中看原住民的織布

天然染色與染材
一次奇特的相遇與接觸:「豐美的織紋」-台灣、東南亞南島民族染織特展
史前館電子報第87期 2006.07.15 
   

 

從清代史料<番社采風圖>中看原住民的織布
  
文/ 何孟侯


番社采風圖─織布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提供

  確切的界定台灣進入歷史時代,約莫可上溯距今四百多年,這些史料的記錄者包括有西、荷殖民時期西洋人所留、清朝中國官民來臺所記及期間西方各國教士、旅人以及日本殖民時期官方與民間留下的大量記錄,再接續國民政府一直到當代,這一連貫或交疊的歷史長河就是藉由上述這些階段的政府或個人,基於不同的目的或出發點所積累而成。

  在臺灣的歷史長河中,《番社采風圖》這份史料是在西元一七四四~一七四七年(清乾隆八~十二年)間,由清朝政府官員-巡視臺灣監察御史六十七,於駐守臺灣期間命畫工觀察繪製而成的一部記錄,所繪大多數是那個時候臺灣西部各地原住民風俗,其中以平埔族群的風土民情為題材者份量最多,以本館這次推出的「風美織紋─臺灣、東南亞南島民族染織特展」中所採用的一幅由國立臺灣圖書館收藏《番社采風圖》─織布圖幅來看,所描繪者就是當時在臺灣中部地區一帶拍宰海(Pazeh)族婦女織布的情況,資料原件上的文字記載內容為「淡防廳岸裡、大甲東、大甲西等社番婦織布,一名達戈紋。其彰邑各社番婦亦能。惟大社番婦所織者甚,然最佳者。」,其中提到「達戈紋」一詞,就是當時許多地方原住民母語稱呼布匹的說法,這種布的原料通常是獸毛或樹皮之類。

  就這幅圖畫的類型來看,它是屬於工匠所作的工筆畫,因此通常是以寫實的方式描繪所見情景,不會任意憑空想像或將題材抽象處理,所以像這樣的一幅圖畫,足以提供民俗研究許多珍貴的探討元素,在這幅「織布圖」中,原住民婦女所使用織布工具,正是於台灣原住民族群中常見的水平背帶織布機,其他還有這些婦女的服飾裝束,一旁玩耍孩童的穿著樣貌,以及背景屋宇結構與內部陳設,甚至村落的概貌等等,都提供了我們了解過去種種的依據。藉由這件史料來配合展出內容,自然可以發揮讓展出物件更生動,圖像閱讀更有趣的效果。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