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震憾與感動的卑南族「一沙鷗」─
一位全身不能動的人帶了三位健全的人環遊亞太平洋的故事

公立博物館的評鑑與營運管理--以國立社教機構指標評鑑建置計畫為例(一)
台灣史前史與近代原住民族群的關係
-以巴蘭遺址材料所作的初步觀察(三)
史前館電子報第82期 2006.05.01 
   

 

公立博物館的評鑑與營運管理
─以國立社教機構指標評鑑建置計畫為例(一)
 
 文/張家銘

壹、前言

  「政府再造」與「行政改革」成為當前各國推動行政現代化的主要趨勢,「向企業學習」原則是這一趨勢中最重要的觀念,其中關於公部門是否可完全比照企業經營模式轉化為所謂「企業性政府」,乃存在許多的歧見,不過「績效導向」制度的建立關係著行政革新成功與否的關鍵,似乎是學界普遍的共識。目前政府再造下博物館區塊相關會議所揭櫫二大組織變革方向-公辦民營與行政法人化,都是透過「績效導向」評鑑方式,來作為博物館營運重要檢測及管理的基礎。

   績效評估的意義,在九O年代的新公共管理思潮及企業化政府的觀念,孕育了績效管理的蓬勃發展,尤其強調績效評估與企業化政府運動的「任務導向」、「成果導向」之方向是一致的。教育部最早曾於八十七年辦理過社教機構的評鑑,隨後九十二年規劃實施大學評鑑的爭論後,教育部於今年(九十四年四月)重新啟動對公立博物館評鑑的計畫。本文擬由日本新公共管理思潮所推動「行政評鑑」、美國博物館協會長期施行「博物館認定」及英國「績效指標」等評鑑經驗,來探討博物館評鑑對未來博物館營運的影響。

貳、博物館行政法人化與績效評估

  國內主持「日本公立博物館法人化機制」研究的江韶瑩教授(註一),以「懸崖奔馬的公立博物館」的標題,來描述現行公立博物館的治理壓力,一方面博物館的營運出現外部批評的壓力-「行政效率低落、服務品質與競爭力弱、文物維護及典藏制度不彰」等問題及內部改革的壓力-「缺乏彈性的用人及法令規章、不靈活的財務預算制度、緩不濟急的文物採購流程」等問題,此內外交迫的沉重壓力讓國內文教機構也不斷嘗試突破重圍,希望國家減少或鬆綁人事與財務運用的限制,但同時卻更盼望公部門的預算能比照過去的標準,持續挹注公立博物館。以下是國內相關產官學對公立博物館營運未來走向行政法人的相關論述:

一、「第二回的文官改革」趨勢下強調績效導向

   范祥偉指出政府所推動行政法人的政策理念與實務運作做,強調政府任務除了將未涉及公共任務遂行部分移轉給民間辦理外,在國家任務多元化與行政職能擴大的趨勢下,部分公共服務尚須兼顧政府任務的遂行與「企業化」經營,在此基礎之下,機關的法人化,適足以將原本存在於科層體制的行政服務,從組織上予以抽離出來,有效履行特定行政目的。而公法人便成為民主國家為達成上述目的,紛紛思考成立的一種組織體。

   范祥偉在其「行政法人的政策理念與實務運作」一文中,提及八O年代和九O年代受到新公共管理影響,並以英美等國家行政改革偏好師法企業部門的做法,如強調市場機制、參與、彈性化和解除過度管制等,所出現的許多問題與困境的反省,而為公共行政學者B.Guy Peters將修正新公共管理的這些新的文官改革方向,稱為「第二回合的改革」(范祥偉,2003:4-7)。

   這個改革說明了新公共管理學派對於「政府再造」與「行政改革」成為當前各國推動行政現代化的主要趨勢中所強調「向企業學習」的原則,是這一趨勢中最重要的觀念,其中關於公部門是否可完全比照企業經營模式轉化為所謂「企業性政府」,乃存在許多的歧見,不過「績效導向」制度的建立關係著行政革新成功與否的關鍵,似乎是學界普遍的共識。

二、以「新公共服務」視野下考驗績效評鑑指標的有效性

  國外公共行政學者Robert Dehard 及 Jane Dehard(2000:549-559)所指出目前對於公共管理的研究,大都將Osborne & Gaebler(1992)的「新政府運動」一書所奉行的「多導航少操槳」的治理概念視為理想,李宗勳以其近年來在政府改造規劃策略過程,觀察未來政府將逐漸趨向「非管理化」的角色進行轉換,此角色轉換意味著政府將公共管理的部分職能轉給社會,促使政府卸除控制管理的傳統色彩,因此行政法人草案的服務對象是特定少數還是多數大眾?尋求公共利益範疇是偏狹或是廣博?採用的推動策略是否符合民主行政與公民參與?責任的認定是否透明?治理模式是共享對話或單向操控等來做一一的檢視(李宗勳,2003:2-17)。

  從上述新公共管理對於政府角色重新定位的論述過程中,我們發現新政府運動在九O年代的新公共管理思潮及企業化政府的觀念,孕育了績效管理的蓬勃發展;強調績效評估與企業化政府運動的「任務導向」、「成果導向」之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如何做好評估與評鑑呢?尤其評鑑的指標不只攸關現行公立博物館的營運方向,也影響政府推動企業型政府的成敗。

三、「管理變革」與「績效管理」是公立博物館未來營運核心

  施能傑在其論文「行政法人組織成功運作的要素」一文中,他認為應否由國家提供某些公共服務,本身就是執政選擇、社會發展和社會共識的互動結果,因此不應該假定有一定要的公共服務,在如何增進管理效率的觀點下,改變目前政府的內部管理制度、或委外或民營化、財團法人或基金會、公司化或行政法人化,都是可能增進管理效率的可能選項。

  施能傑教授以「績效管理」的核心理念,說明以顧客為主的策略管理,就應重視成本管理、變革創新、組織設計、及流程設計等績效管理等重要議題外,當政府組織轉變成為行政法人,組織運作成功的最關鍵要素和指導精神是「管理變革」,而不是「法律變革」或「機關變革」(施能傑,2003:4-5)。

  從公私部門組織變革對管理效率的重視,可以感受到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策略、組織文化的重塑及相關配套措施的研擬及規劃,將會是未來公立博物館營運的關鍵議題,而目前公立博物館現行的制度、法律、採購、預算執行等營運方式仍未更動之前,國立公立博物館的預算、員額、使命及所在地理位置等條件殊異甚大情形下,如何做好公立博物館評鑑及評鑑指標建置,不只館所間意見分歧,由於更牽涉公部門人事、預算的後續補助標準,如何做到公平、公正的確是一項重大管理評鑑工程。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公共服務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