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史與近代原住民族群的關係-以巴蘭遺址材料所作的初步觀察 (二)

蛻變的珍珠彩衣-珠光鳳蝶簡介 (下)
烏來泰雅族的現代織藝
史前館電子報第81期 2006.04.15 
   

 

烏來泰雅族的現代織藝 
文‧攝影 / 林建成


新開館的泰雅民族博物館


高秋梅的圖紋編織

尤蓋織藝工作坊直接展售

彭玉鳳的泰雅數字織紋

彭玉鳳的工作室

烏來織藝可與觀光業結合

  台北縣烏來地區泰雅族織藝近十年來發展迅速,由傳統染織復振到現代織藝創作,織女們的作品在國內各項染織展示中逐漸嶄露頭角,加上新開館的泰雅民族博物館結合觀光行銷,產銷逐漸步上軌道,對於未來遠景充滿信心。

  烏來地區的傳統織布文化在日治時期逐漸沒落,直到近代全鄉只剩下一位70多歲的耆老-莊白蘭延續了該項技藝,就在微弱薪火即將消失的時刻,烏來鄉公所適時從85年起開辦家政推廣研習-傳統織布課程,鼓勵婦女們嘗試這項泰雅族的傳統手藝。首期鄉內就有20位參加,特別聘請老織女莊白蘭傳授基礎織布技藝,雖然負責業務的董黛茜熱心投入四處奔走,但是傳統織布耗時費力,半年期研習下來,僅5名學員結業。

  董黛茜表示,織布是泰雅族人引以為傲的表現,鄉公所並不氣餒,持續推動研習,還開設竹籐編課程,培育鄉內傳統技藝人材,活絡回流學習的管道,同時獲得縣府、原民會等單位的經費支援,設置部落教室添加新織機等設備,除了傳統染織內容外,進階課程更引進現代織藝創作,織女們也成立聯誼會彼此激勵,編織氛圍感染全鄉。

  91年進一步成立「台北縣烏來鄉原住民編織協會」,在鄉所協助下,50多位成員經常舉辦展覽或參與國內大小編織作品展出,例如國際原住民年編織展示、總統府地方文化展等,成員們的創作也開始進入公私立博物館,如順益原住民博館紡織文化展等。

  94年底,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開館,編織展示成為主軸,除了相關染織材料、技法及成品外,於假日也安排織女現場動態演示,編織協會成員作品置於館內銷售,博物館更以成員做為種籽教師,設計DIY織布教學等活動進行推廣,搭配烏來地區興盛的觀光業發展織藝。

  協會理事長高秋梅表示,未來目標希望鄉內對於織布有興趣的婦女都能學會織藝。高秋梅的理想正逐步實現,目前有十餘位織女分別在烏來地區成立織藝工作坊。以族名「筆藺」為工作室名稱的高秋梅,自己在學習傳統織布技藝後,致力發展現代創新圖紋,她指著一件織著人像、動物等圖紋的織品表示,這些都是新創的圖紋,將泰雅族人的狩獵、搗米及舞蹈等生活情景融入織布作品。

  於烏來瀑布風景區內開設禮品店的「尤蓋」,染織工作坊就在店裡地下室,尤蓋把看顧生意的閒餘時間,全力投入染織創作,她的織工幾何紋樣細膩,藍染作品也多,許多作品可以直接陳列展售,客人也可以向她訂購作品,是烏來地區織女們產銷一貫的例子。彭玉鳳則勇於嘗試,她將各地區泰雅傳統的織布技法加以分析,以現代織法重製,像泰雅傳統使用的數字織紋,她也加以開發,過去稀有的貝珠衣,在貝珠取得不易下,改採獸骨材料,仍以「骨珠衣」重現貝珠衣的光彩,彭玉鳳在住家內擺設高織機,擁有一個專有的織布空間,窗外是烏來明媚的風光,創作出現代織藝品,相當有成績。

  烏來的現代織女們得天獨厚地擁有美麗的環境與染織傳統技藝,在怡人的環境中涵養孕育,雖然一度面臨消失,靠著相互扶持、鼓舞,已經開闢出一條出路,以目前登記的十二家工坊為例,雖然多半以家庭式工作坊為主,但是織女們有極大的向心力,平日以開設複合餐廳營生的織女林美鳳就慷慨提供場地,做為成員聚會、展示成果或作品行銷等窗口,產銷逐一步上軌道;加上烏來地區終年不斷的活絡觀光條件,發展潛力無窮。高秋梅就頗有自信地提到,「期望未來慕名到烏來的遊客,不僅是為了溫泉,同時也會因為烏來傑出的織藝。」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