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史與近代原住民族群的關係-以巴蘭遺址材料所作的初步觀察 (二)

蛻變的珍珠彩衣-珠光鳳蝶簡介 (下)
烏來泰雅族的現代織藝
史前館電子報第81期 2006.04.15 
   

 

蛻變的珍珠彩衣-珠光鳳蝶簡介 (下)
 
 文‧圖/張至善

  1960年代中期以前,蘭嶼還保持著原始的風貌,珠光鳳蝶是島上十分普遍的蝴蝶。後來因大規模燒山與大量的商業捕捉,導致數量開始減少。1970年代以後,許多棲息地因林相改變、大量農墾、開路等破壞,加上大量採摘港口馬兜鈴做中藥,導致幼蟲食草漸少,數量更銳減,有面臨滅絕的危機。


當地居民亦投入珠光鳳蝶復育的陣容,共同參與珠光鳳蝶保育計畫。


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學者專家和當地居民的的努力下珠光鳳蝶的保育能出現曙光。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 ( IUCN ) 已將珠光鳳蝶列入保育紅皮書中,政府也於1989年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將其公告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政府一向對於珠光鳳蝶的保育問題相當重視,早在民國75年即開始進行它的生態調查研究。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挽救瀕臨滅絕的珠光鳳蝶,也從民國83年起就開始投入復育工作,研究調查瞭解珠光鳳蝶的生活史、族群生態,積極的推動珠光鳳蝶的保育研究。

  在進行多年的保育研究後,發覺珠光鳳蝶的保育需要更多人的投入與關心,尤其是當地社區與居民的參與,唯有保育在地化、社區化才是未來的希望。因此政府、專家學者與社區居民三方面密切合作,2001年以當地居民組成的蘭嶼鄉文化生態保育協會成立,亦投入復育的陣容。從珠光鳳蝶保育、生態知識的教育與座談開始,與民眾一同闢建蝴蝶園,規 劃 設 置 馬 兜 鈴 的 專 植 區 ,大 量 栽 植 港 口 馬 兜 鈴 及 蜜 源 植 物 ,至野外種植馬兜鈴,使 野 生 馬 兜 鈴 恢 復 到 一 定 數 量 等 等 工 作 ,共 同 參 與 珠 光 鳳 蝶 保 育 計 畫。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研究員方懷聖博士表示,會和珠光鳳蝶競爭食草的紅紋鳳蝶,以及意外引進的玉帶鳳蝶等等,都極有可能成為珠光鳳蝶恢復族群的阻力,這條復育之路未來還有得走。

  當擺脫爬行的地平線,飛翔於天際,會飛多高、能飛多遠?

  台灣長時間的全力衝刺,追求經濟發展,犧牲了無以計數的自然環境資源,付出了無法估計的社會成本;珠光鳳蝶的例子讓我們知道毀掉一項自然資產只需要短短的時間,但是要再度找回來恐怕是需要耗費數倍的精力與時間,甚至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榮景。有幸,近幾年來台灣生態保育意識的抬頭、使得政府及社會大眾也漸漸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以及自然界多樣的物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各地也有了數起保育成功的案例。

  觀光產業已成為台東縣的主流產業,觀光型態也從逛遊樂場式逐漸轉型朝向關懷自然、人文的"生態之旅",蘭嶼有絕佳的條件邁向下一世紀的觀光坦途,首要之務,就是要保存優美的自然環境、保育珍貴的物種維持生物的多樣性和尊重人文環境。

  期待保育的工作能夠在地化、社區化。2001年以當地居民組成的蘭嶼鄉文化生態保育協會成立,亦投入復育的陣容,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學者專家和當地居民的的努力下珠光鳳蝶的保育能出現曙光。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珠光鳳蝶自在紛飛的身影重現在人之島。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