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與靈的溝通:卑南族祭司祈福紀實

博物館頻道

  地方共創新篇章:史前館與「交會地方-藝駐共創」交錯的軌跡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跳脫舒適圈的實習之旅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困在時空裂縫中的考古學家—夜宿博物館解謎探秘活動

  20位來自全台各地的調查員們,8月16日夜間陸續抵達史前館,蓄勢待發,準備穿越時空展開調查行動。

  在這次的任務中,他們穿梭在不同的時空裡找尋考古學家阿楨留下的線索,這幾位厲害的調查員們在昏暗的時光隧道中透過團隊合作以及各種腦力激盪,逐步抽絲剝繭地接近阿楨追尋著的失落的四件文物,最後,他們都順利地完成任務。

  燒腦有趣的解謎活動結束後,緊接著繼續由研究人員帶大家深入博物館的心臟-典藏庫,一窺平常觀眾止步的禁地,以及瞭解博物館如何保存及維護這些珍貴重要的考古文物。

  第二天的行程,則由策展團隊帶著大家導覽臺灣史前史廳aka解謎活動的場地,及參觀了「真·直擊博物館後台」-各個實驗室及工作室。

  一個月亮及一個太陽的活動,館員們認真籌備了許久,也希望帶給大家非常值回票價的感受,期望大家可以多多來史前館走走,一起認識這片土地的故事。

文‧圖/姚書宇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8期 2023.9.1
 

  史前館於今年重新開館,邀請卑南族傳統儀式執行者來協助執行除穢祈福儀式。對於被上架文物曾經的所有權人,稟明接下來要邀請祂們常駐展示廳,讓參觀民眾藉由文物認識屬於祂們的故事。然而除了執行與靈溝通的事務之外,其實在長者心中,還有著更為迫切掛念的事情……

  史前館、原住民文化館、藝術家這三方之間,可以透過甚麼方式在地方共創新篇章?本篇文章以「交會地方-藝駐共創」此一由臺東美術館委託獨立工作室與在地研究會的計畫,駐地藝術家藉由到地方館駐地進行短期創作,發展出共學、共創的溝通過程,形成交會的火花。

  無論是到國外念書或是到外縣市實習,都是從熟悉之地邁向陌生挑戰等一連串跳脫舒適圈的實踐。然而在這個從不熟悉再次邁向熟悉的路程,就是更多發現與驚喜的學習之旅,也會成為人生中短暫一兩個月帶有美好記憶的收穫之旅。

 
 

與靈的溝通:卑南族祭司祈福紀實

文‧圖/邱瓊儀


特別的儀式用品,以兩個檳榔殼內裝入陶珠,再以陶珠苧麻繩串綁縛,其功用是祈求減少惡夢侵擾

前言

  史前館建築與景觀再造及展示廳更新歷時兩年多工程,終於在2023年收尾告一個段落,在2023年5月19日正式以全新姿態與觀眾見面。建築景觀再造與展示更新兩項工程間介面複雜,在工程期間又有著諸多不順遂,2023年初在迎接緊鑼密鼓展品文物上架作業前,筆者與展示更新南島廳策展同仁林芳誠研究助理在展廳都曾經出現超自然無法解釋的感應,因此討論冀望寄託神靈的力量除穢,也賜福給接續的各項工作及全館同仁。最重要的是對即將被上架文物曾經的所有權人,稟明接下來要邀請祂們常駐展示廳,讓參觀民眾藉由文物認識屬於祂們的故事。因而在獲得長官首肯後,即密切聯絡邀請傳統儀式的執行者來協助執行除穢祈福儀式。

  史前館南島廳第五單元主題是「溝通」,對於南島族群(事實上也不僅止於南島族群)而言,日常生活、歲時祭儀以及無法由人所解決的問題,通常都會轉而藉由神靈的力量來謀求解決之道,使現生的人們獲得心靈上的撫慰。世界各地原住民族群的「薩滿」文化信仰、臺灣早期傳統信仰中尋求的「尫姨或乩童」、南島族群的「巫師或祭司」等,都是人與超自然力量(靈)的中介溝通者,藉由他們的祝禱、儀式、吟唱、誦唸等方式,來達成所祈願的目的。

詳全▲TOP

 
 

地方共創新篇章:史前館與「交會地方-藝駐共創」交錯的軌跡

文/張至善‧圖/Sayan、張至善   


藝術家蔡坤霖在「日常,聲,形」聲音採集共創工作坊中展示自製的水下聲音採集裝置(Sayan攝)

前言

  臺東美術館委託獨立互助創藝工作室與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下稱東台會)辦理了3年的「交會地方-藝駐共創」計畫,包含2021年「復返:土地的節奏」,2022年「復返:海洋的節奏」以及2023年「複復返:重思地景」,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在地緣上同為花東社教機構,並在藝文人際交往圈重疊下,產生交錯的時刻,而這些交錯的軌跡則是發生在史前館陪伴的東區原住民文化館之中。包括2021年「復返:土地的節奏」,參與館舍為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駐地藝術家為康雅筑;2022年「復返:海洋的節奏」,參與館舍為臺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駐地藝術家為王秀茹;2023年「複復返:重思地景」參與館舍為臺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駐地藝術家為蔡坤霖。那麼史前館在這裏面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投射出什麼樣交錯的軌跡呢?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跳脫舒適圈的實習之旅

文/劉庭敏‧圖/劉庭敏、林建成

學習文物清潔處理

前言

  跳脫舒適圈對我而言,從馬來西亞到臺灣唸書早已是習慣跳脫舒適圈的生活。雖說如此,從臺北到外縣市實習是需要勇氣的。從申請實習通過、尋找短暫住處、選擇有限的交通工具,前後也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準備,還好這些事情能夠順利完成。

  面對種種困難,我仍然選擇到史前館實習,是因為在能夠學習博物館實務操作與探索個人研究方向外,更希望在史前館能夠學習和參與展示上如何處理原住民族群文化議題。

  今年實習碰巧史前館常設展仍然在更新中,雖說無法看到常設展全貌,但也透過此機會見到開幕前文物未上架的展場,觀察佈展的規劃與展示上的問題。史前館特別讓實習生有跨組別的實習經驗,這也讓我擁有難得的機會到各個組別學習新知識並充實自己的實務經驗。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手築之間:卑南族傳統建築文化特展
    時間:2023/5/12(五)~2023/9/10(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多功能教室
  • 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時間:2023/6/20(二)~2024/1/1(一)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
    時間:2023/6/21(三)~2024/2/18(日)
    地點:康樂本館第一特展室及第二特展室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9、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