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談臺灣自然史廳新世代展示室的更新

博物館頻道

  文物的巡迴演出-史前史廳展品借展紀要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舉卑歡呼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0期 2023.5.1

文物的巡迴演出-史前史廳展品借展紀要

文‧圖/姚書宇  

  史前館本次更新的臺灣史前史常設展廳共計展出將近1,500件文物,策展團隊透過文物說故事,期望能將3萬年以來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之故事呈現給觀眾。本次展出的文物大部分為本館所藏,也有少量向其他考古文物保管單位合作借展之物件,一方面得以補充館藏在部分區域文物之闕如,一方面也可增進館際間的合作交流,並透過像是巡迴演出的方式,讓珍貴的文化資產有機會被公眾認識。

匯集各方菁英齊聚一堂

  臺灣史前史廳以時間為軸線,從3萬年前最早來到臺灣的人群開始,一路穿越時空呈現不同時期的人群、技術與文化,一直到500年前臺灣進入歷史時期的最後階段。在展示中除了圖文說明外,也運用了模型、多媒體、壁畫等方式,期望能更生動地呈現當時的生活場景。此外,更重要的就是作為物證的文物。考古學者們可不是憑空杜撰出這些故事,而是透過這些實際發掘出土的器物、遺跡等種種蛛絲馬跡,如拼拼圖般,將掌握的線索一片一片拼起來,以還原過去的生活樣貌。經由策展的過程,再將研究成果重新脈絡化,轉譯為一般大眾都能容易理解的展示內容。
向臺北市文化局借展的大龍峒遺址出土豆形器。 與花蓮考古博物館典藏人員一同開箱抵達本館的甕棺。

  展出的文物一方面作為說明此時期人群生活的物證,一方面也得以讓觀眾近距離欣賞文物之美,並有機會觀察文物上的痕跡。這些在數千、數萬年前被人們製作、使用的物件帶有時光的印記,是仿製品難以取代的特質,會讓人不禁驚嘆千年前的人用過的東西竟然在一步之遙,是種難以言喻的時空穿越感。本次展出的文物絕大多數皆為實際出土文物,僅有少部分展品因原件絕無僅有,因此以仿製品的方式展出。

  本館館藏文物年代以臺灣東部及南部新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為主,因此為了補足館藏之闕如以完善展示內容,便向數個文物保管單位合作借展。如舊石器時代展區即向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物館、臺大人類學系陳有貝教授計畫辦公室、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等單位借展;而臺灣北部新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之部分文物則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下稱中研院史語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等單位借展;中部地區則向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借展;另外也向花蓮縣文化局商借其典藏之完整甕棺及陶罐,增添展廳的亮點,也讓這些文物除了保存在典藏庫之外,能有機會展示出來讓大眾欣賞。

巡演前的流程

  一般借展的流程,主要都從擇定文物開始,借展方依展示架構與內容選擇合適的文物,再向保管單位提出需求。揀選文物時先選擇符合條件的遺址,再查找遺址相關發掘報告,並請教發掘者給予選件建議。由於考古發掘報告都會針對重要、完整或具有特殊性、代表性的標本進行說明並拍攝圖版,因此可從出土脈絡及標本特徵、完整度等重要資訊迅速媒合合適的標本。數位典藏資料庫更是搜尋展件的好幫手,例如中研院史語所建置的「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便提供清晰的圖像、出土資訊等,除了便利查找之外,向保管單位借展溝通時也可明確指出借展標的。

  擇定文物並向保管單位提出需求後,保管單位便會檢視文物狀態是否適合移動與展出,並且評估借展單位的空間硬體環境之合適性,若擇定的文物不適合展出,便會提供相似文物作為替代方案。接著便是借展合約簽訂,基本包含借出期限、文物保險、包裝運送方式、複製與引用等規範約定,簽訂完後就可以準備提件手續。由於相較存放於典藏庫中,文物在離開庫房後之運送及布展上架過程受到損害的風險較大,因此為借展文物辦理保險相當重要,目前多以牆對牆(wall to wall)往返運送期間、進館後或出館前準備期間、及展出期間之藝術品綜合保險為投保項目,以保障雙方權益及責任釐清。在提借時,借展單位與保管單位會針對借展文物進行狀況檢視,通常會由保管單位製作文物狀況報告單,內容包含文物編號、文物描述以及現況照片,經檢視後將文物缺損、附著物、修補痕等狀況位置標記出來,經雙方檢視確認後,便可進入包裝運送的流程。文物狀況檢視就像是我們租賃車輛在取車時,都會先檢視過車輛的各個位置,並將車損位置記錄下來,以便在還車時釐清責任歸屬。

與中研院史語所典藏人員檢視陶罐狀態。 與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到館開箱借展文物。
與宜蘭文化局包裝借展之淇武蘭遺址文物。 文物安全抵達本館,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文物的包裝運送皆委請專業物流運輸和包裝服務公司進行。本次從北中南東各地區的保管單位借展,雖然路途遙遠,但仰賴專業運輸公司針對每一件文物仔細且穩固地包裝,再用溫控氣墊車運送至館,讓文物舒適平穩地抵達臺東。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環境溫溼度劇烈波動會對文物有所影響,因此在文物抵達本館庫房後,會先於箱內靜置一段時間,讓文物適應新環境之後方才進行開箱檢視。由於展廳的整備期間長,因此本次文物借展至館後都先保存在典藏庫櫃內,等待著上架時刻。

疫情下的雲端選件

  由於本次展示更新執行期間遭遇全球有史以來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之際難以移動至其他單位調件檢視,因此臺大人類學博物館之典藏管理人員便與策展團隊以視訊會議的方式進行「雲端選件」。由於該館典藏鵝鑾鼻遺址與龍坑遺址標本之相關發掘報告出版年代甚早,圖版等資訊較不清晰,亦無法請教原發掘者,故本團隊先向館方提出器物種類需求,館方人員初步篩選後再以視訊確認說明、調整物件,視訊過程像極了現在流行的網路直播拍賣,直播主一一展示商品並說明特性,十分有趣。會議結束後再由典藏人員提供照片等資訊進一步確認,才完成選件工作,此可謂疫情之下的新出路。

結語

  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除了是研究過去人群生活的重要材料之外,也是全民共有的重要文化資產。博物館透過展示將考古文物、以及文物所乘載的史前故事及文化底蘊共享於全民。博物館及保管單位之間的合作借展可讓保存於不同地點的文物有機會躍上舞台,讓世人得以一睹其風貌,亦可讓展示更臻完整。不過借展的過程中,文物的移動以及展示固定是主要風險所在,因此借展需經過妥善評估與規劃,讓文物在安全無虞且低風險的前提下進行巡迴演出,是借展單位與保管單位雙方共同努力的目標。

(本文作者為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臺灣史前史廳常設展策展人之一)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