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觸摸史前──臺灣史前史廳的3D科技應用

博物館頻道

  願是綻放的玫瑰少年──420性別平等教育日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史前館的跨領域學習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9期 2023.4.15

觸摸史前──臺灣史前史廳的3D科技應用

文.圖/葉長庚

  史前館自2020年起閉館進行再造更新計畫,「臺灣史前史廳」常設展是這次更新的重點項目之一。在開館前夕,希望透過本文與觀眾分享新的展示規劃。「臺灣史絕對不只400年」是臺灣史前史廳展示文案的第一句話,為整個展廳的主軸「3萬年來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人的故事」揭開序幕。然而,這並無法改變多數國人對臺灣史前史的陌生。

  在展示規劃過程中,如何讓觀眾可以更貼近史前史,如何在傳統出土遺物的展示上增加新的創意,如何讓觀眾不再僅是看到局部被保留下來的物質文化,而能進一步理解史前人群的生活情形,一直是策展團隊思考的重點。

展示文物可以觸摸嗎?

  考古學者藉由發掘出土的史前遺留來理解過去人群的生活方式,從遺物上的加工製作痕、使用過程產生的消耗痕、陶器製作的技術或是刻劃在表面的紋飾等,來論史前人群的技術與文化異同。如何讓觀眾也能藉此理解考古學建構史前史的方式呢?

  「可以讓觀眾碰觸展示文物嗎?」這個議題仍然引起正反雙方的熱烈討論,策展團隊也不一定能給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不過,史前館3D實驗室提供一個相對可行的方法,就是利用3D列印技術提供觀眾更進一步接觸史前文物的可能性,打破僅能透過玻璃櫥窗觀看的限制。

  史前館3D實驗室成立於2018年,為國內第一個可自行進行3D數位典藏、數位修復與逆向輸出的博物館。此次並非史前館首度將3D技術應用於展示。在南科考古館開館一週年時,為了讓當時展出的人骨得以回到庫房保存,便使用3D掃描、建模後再逆向輸出的仿製品進行展示。在之後的「我們活過」特展中,也採用相同的方式呈現完整的墓葬。2022年開展的「直擊!博物館後臺」更使用大量文物3D列印仿製品模擬典藏庫情境,讓觀眾可以如研究人員般取用標本直接觀看。而在此次臺灣史前史廳的展示更新計畫中,3D實驗室更是全方位投入支援。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中應用3D列印文物所設置之開放典藏庫

玻璃櫥窗外的展示

  傳統上,考古學展示主要以出土遺物為核心,因應文物的保存維護需求,大多展示在具有環境控制功能的玻璃展櫃中。然而,此次更新的展示設計,採用大量的壁畫和場景模型,期望觀眾可以更深入瞭解史前人群的生活情境。

  其中在「黑陶乍現」展區,除了以壁畫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臺灣西南平原的聚落景像外,還大手筆以等比例3D列印俯身葬、馘首俯身葬、甕棺等3座墓葬,以場景呈現當時將親人埋葬在家屋旁的習俗。類似的應用包括場景型人物所使用的器物,皆為展示櫃內文物的3D列印仿製品,在場景中呈現其使用方式,例如舊石器時代人使用石片器處理獵物、新石器時代人使用網墜捕魚的情形。

以3D列印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臺灣西南平原聚落埋葬行為

  3D技術在展廳中各場景的應用不僅止於3D列印,例如「非銅凡想」單元,為了突顯在鐵器時代的臺灣已具有鑄造青銅器的技術,特別以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青銅刀柄模具作為場景呈現。不過這件模具被發現時僅殘存不到一半,為了能完整呈現其原貌與其鑄造出的青銅刀柄形態,因此在場景模型製作初期採用3D修復技術進行還原,而相同的技術也應用在同一展區中圓形金飾的製作上。

在此放大場景製作初期應用3D技術復原完整的模態作為參考

復原文物的完整狀態

  由於考古遺物大多破損不全,部分重要標本在無類似替代品可供展出的情況下,為了使觀眾得以一窺其全貌,透過3D數位修復與3D列印整合實物展示便成了重要的利器。例如前文提到的青銅刀柄模具,由於破損無法完整呈現,再加上其底部不平整,不利於展示固定,於是由3D實驗室同仁先將其進行高精度3D掃描,再復原其失去的另一半,最後加上巧思,整合製作成一個專屬的展示臺座,兼顧了展示呈現的手法與文物展示固定的安全性。

利用3D技術製作更符合展示與保護需求的文物展示臺座

  相同的應用在展廳中比比皆是,例如不完整的陶支腳與有槽石棒,皆藉此一方法進行復原與展示呈現。在此先賣個關子,史前館典藏的5組臺灣國寶在展示手法上也擺脫過去金屬爪件的固定方式,採用3D列印依國寶外形提供更完整的保護與支撐,並減少文物表面的遮蔽情形。開展後,大家可以來找找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這項技術。

觸摸史前

  「友善平權」也是此次展示更新規劃中關注的重點,史前史廳應用3D實驗室高精度3D逆向輸出模型,為每個展區製作與展櫃中文物幾乎完全一樣的觸摸輔具,其中部分更直接陳設於展廳之中。在舊石器時代打製石器的技巧單元,提供偏鋒砍器的3D列印模型,從其上可以明顯看出石器刃部的鋒利與圓鈍情形,判斷當時人使用的區域;在黑陶紋飾單元,則在現場展出原尺寸帶紋飾的陶片,以及放大10倍的模型,除了可以更清楚看出史前人使用貝殼壓印在陶片表面的紋飾外,也可透過觸摸更清楚體驗到這些紋飾刻劃的精細程度。

展廳中提供的觸摸輔具展示

  當然,臺灣史前史廳這次更新的重點,並非僅止於3D技術的應用,策展團隊在展場空間氛圍的規劃、多媒體內容的製作、互動裝置的設置等都投入非常多的心力,最重要的是讓大家對臺灣史前史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想知道進入歷史時期以前的臺灣是什麼樣子嗎?臺灣曾有哪些豐富與特別的文化特色呢?臺灣史前史廳完整呈現從萬年以前的冰期末期到500年前的臺灣,來一趟史前館,相信一定能滿足您的期待。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臺灣史前史廳策展人之一,3D實驗室建置者)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