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展廳陪同參觀服務講座:落實友善服務的願景

考古探索

  生物人類學的生物側寫手段─談牙齒磨耗與年齡鑑定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多元文化場域內的多元實習經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6期 2023.3.1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多元文化場域內的多元實習經驗

文‧圖/黃加嘉

  「原住民的議題不應該窄化為文化問題,文化保存了之後如何讓其持續能活在當代,會是更需要思考的問題。」2022年8月完成實習前的尾聲,我又重新被點醒有關文化保存與實踐之間的議題,以及博物館在這之中應該以及可以扮演的角色為何。

  選擇以史前館作為實習機構首選,一開始在實習申請的文件便提到,我對於博物館跟原住民部落合作的模式以及新常設展建置感興趣。能夠見證大型館舍的常設展建置,了解展示和前置等各種規劃,實屬相當難得的機會,也因此讓我決定從臺北搭車前往臺東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實習。這段期間比我預想的收穫多更多,館內也提供相當多樣的機會,包含實習生和館內研究人員的討論,也特地為我們安排了部落參訪,有機會協助採訪與田野。

史前館的大型物件典藏庫

  兩個月的時間看似很長,但體感上的充實讓我們實習生感想一致:「這兩個月真的過得很快!」第一天先認識典藏庫,很直觀便感受到史前館在典藏工作上的用心。也聽取常設展導覽介紹,藉由策展人的導覽,向我們介紹如何將「研究」轉化為「展示」,作法上與藝術類型藏品不同,考古與人類學的藏品所想傳遞的更多是讓觀眾能夠知道物件承載的意義。在南島廳的設計上,除了南島相關知識的傳遞之外,試圖突破傳統單向傳遞,將博物館作為「教育」啟發空間的企圖。儘管在我實習期間尚未能夠看到展物上架的最終型態,但依然相當期待這個館的全新樣態。

  在博物館的南島廳,可以感受到策展人在展示上的細膩處理。南島廳第一展區使用地圖和語言學的概念作為開頭,第二展區藉由文學營造了詩意的氛圍,而臺灣作為南島語發源地的概念在南島廳被視為一個重要的串聯。然而臺灣在世界的版圖裡,是否也具備同等對於當前南島研究的論述與話語權呢?在與研究人員的討論中,也讓我對於臺灣人如何認知「南島」一事重新反思。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我的實習指導人林建成副研究員以每週一到兩天的上午時間,紮實分享館方和部落之間合作的展覽以及經驗。聆聽時除了感受到故事的迷人,對於未來也希望能夠從事展示策劃的我而言,也從經驗談裡詢問到許多重要的訊息。博物館與地方之間的互動,除了展覽當下的呈現之外,還有更多辛苦的前置工作,包含如何磨合以及如何溝通。

  七月上旬除了摸索實習的工作內容,也協助DIY活動及孫穩翔老師的環境教育課程,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飛魚有如此多種類。相當有意思的是,蘭嶼的居民如何分辨哪一種飛魚是給婦女吃的,怎樣的飛魚是給男性食用的,在後續協助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採訪飛魚老師時,又從族人那裏得到許多看待飛魚文化的觀點。

協助原藝節資料收集以及訪談飛魚老師

  在展示教育組的工作上,主要是協助林建成副研究員於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展覽成果的採訪,能夠得到老師的信任,讓身為實習生的我們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是相當感謝的事。從訪談之中也更深刻理解,東部高中職原住民教育的現況與近十年來的發展模式。採訪合作藝術家時,更是恰巧與自身過去的田野經驗交會,兩年前我曾採訪過臺東都蘭以及花蓮港口的藝術家,這次訪談伊命老師時,老師除了回答創作概念以及對原住民藝術的期許之外,更補齊了我對東部藝術家生態圈的認識。

  同時也非常感謝能夠讓各組實習生也可以接觸到其他組別的實習工作。在研究典藏組的上課與實作期間,除了協助盤點之外,也學習了如何持拿文物跟清潔、測量與製作保存盒。研究人員讓我測試了紙質收藏模式,也針對我提出的問題給予許多協助。

協助研究典藏組盤點與整理

  實習期間有太多值得感謝的人,博物館透過不同合作模式,讓文化能以更多方式接觸到不同受眾,傳遞其存在,翻轉了博物館收藏古老物件的形象,以「活」的方式傳達博物館的使命。在這兩個月內,深刻感受到博物館的存在不僅是作為保存之用,更是以文化實踐的方式而努力。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學生,2022年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實習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