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展廳陪同參觀服務講座:落實友善服務的願景

考古探索

  生物人類學的生物側寫手段─談牙齒磨耗與年齡鑑定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多元文化場域內的多元實習經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療癒水晶膠創作

  上週參加活動的學員們小心捧著作品回家了!開箱的成果如何呢?

  卑南遺址公園於2月12日辦理「療癒水晶膠創作」活動,介紹公園內植物特色知識與應用,並邀請天皂地攝工作室的張鈺敏老師仔細講解水晶膠的種類以及操作方法,更特別的是選擇喜愛的植物果實、物品放入作品裏,當天還有小朋友將玩具放入,完成作品將自已的獨特記憶封存成永恆,最終大家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文‧圖/卑南遺址公園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6期 2023.3.1
 

  文化場館推動友善服務的作為,便是要降低及移除所有人親近文化場館感到有障礙的門檻。透過不斷培訓增加館員及志工對友善服務的認識,練習從培訓課程裡站在對方的角度來同理與感受,是史前館邁向重新開館提供優質服務的重要起步。

  遺骸的牙齒與生物側寫技術的應用有甚麼樣直接的關係?體質人類學家可以從牙齒磨耗的程度來做為年齡判斷的主要依據。不同文化運用牙齒的行為,還有飲食的差異都會對牙齒的磨耗造成影響,還有哪些判斷有助於年齡鑑定呢?

  很快地又是招募實習生的季節,從實習同學的心得總能看到他們在館內的收穫與成長。本期開始連載2022年的實習生系列文章,首先來看看,博物館如何作為多元文化的場域,又能提供哪些多元的實習經驗讓人印象深刻。

 
 

展廳陪同參觀服務講座:落實友善服務的願景

文/劉少君‧圖/張雅惠


陪同服務基本培訓課程結束後大合照,大家一起用國際手語比出「I LOVE YOU」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從開館以來,致力營造無障礙環境與友善服務,持續針對身心障礙、高齡等不同需求的觀眾,常態性提供無障礙參觀服務與活動。因應112年史前館康樂本館開館,依展廳空間設置友善環境,以適合身心障礙者及樂齡參觀,於是規劃於重新開館前,辦理友善陪同服務培訓課程,以利本館一般教育推廣活動計畫推動社福團體、身心障礙者以及樂齡團體報名相關友善平權教育課程及活動。2023年2月18日、2月19日分別以兩梯次課程,學習以協助者角色帶領參觀的接待方式,增益康樂本館、遺址公園職員及志工在展廳友善服務及戶外活動設置友善服務台的認知與技能。

認識文化近用與本館建置友善環境的資源

  此次課程分為三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為認識文化近用的概念與本館友善環境建置的資源。史前館於2000年開館時即重視無障礙環境的建置,親近的無障礙環境是歷經長期的觀念演變才發展為今日的狀態,博物館是為全民服務和使用的空間,是落實行動不便者平等參與和共享權利的重要場所,也是無障礙環境設計的重要體現之處。談到無障礙環境設計乃至於文化平權或是文化近用,常與accessibility相關。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領域資訊網對accessibility譯為可接取性、可近用性,博物館常將之譯為文化近用或友善平權,指的是民眾能夠親近參與,期待博物館讓不同群體的觀眾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使博物館展廳能夠成為全民易於親近的知識場所。

詳全▲TOP

 
 

生物人類學的生物側寫手段─談牙齒磨耗與年齡鑑定

文‧圖提供/邊鈺皓  


青少年個體,咬合面尚有琺瑯質包覆,齒峰及皺褶明顯

  在體質人類學的跨領域應用中,生物側寫(biological profile)技術可以算是最廣為運用的一部分。舉凡考古學的墓葬研究或是法醫人類學中對於當事人身分的辨別,生物側寫所關注的性別、年齡、族裔等推測技術皆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中,年齡因具有相當的社會角色意涵而特別受到關注。

  對於人類遺骸的年齡鑑定方式眾多,但究其核心概念仍不脫生物基本發展規則,即生長與衰老。換言之,針對幼兒及青年時期,我們可以依照其發育、癒合狀態進行判斷;至於成年之後,由於身體隨著使用及生理機制逐漸退化、消耗,我們藉由判斷其衰退的程度亦可推測其年齡。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多元文化場域內的多元實習經驗

文‧圖/黃加嘉


史前館的大型物件典藏庫

  「原住民的議題不應該窄化為文化問題,文化保存了之後如何讓其持續能活在當代,會是更需要思考的問題。」2022年8月完成實習前的尾聲,我又重新被點醒有關文化保存與實踐之間的議題,以及博物館在這之中應該以及可以扮演的角色為何。

  選擇以史前館作為實習機構首選,一開始在實習申請的文件便提到,我對於博物館跟原住民部落合作的模式以及新常設展建置感興趣。能夠見證大型館舍的常設展建置,了解展示和前置等各種規劃,實屬相當難得的機會,也因此讓我決定從臺北搭車前往臺東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實習。這段期間比我預想的收穫多更多,館內也提供相當多樣的機會,包含實習生和館內研究人員的討論,也特地為我們安排了部落參訪,有機會協助採訪與田野。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2022/10/1(六)~2023/5/26(五)
    地點:康樂本館-第1特展室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1/18(五)~2023/5/7(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 「考古‧工具‧人之都市考古傳說」特展
    時間:2019/11/12(六) ~2023/2/28(二)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3藝文展覽館B棟(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3、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