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ari kisamuljai!一起加油吧!─回顧「Marekacevucevungi我們大家一起來:2022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南島廳更新多媒體建置記事(上)儀式樂舞篇

回想‧迴響

  學習歷史與土地共存的智慧:「走讀一日學‧mamahav回到山胡椒學習基地」參加心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3期 2023.1.15

學習歷史與土地共存的智慧:「走讀一日學‧mamahav回到山胡椒學習基地」參加心得

文‧圖/楊妮臻

  2022年史前館辦理了「走讀臺灣」的活動,其中「走讀一日學‧mamahav回到山胡椒學習基地」是由史前館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合辦活動,帶領學員走進布農的山林空間,透過實際走讀歷史現場,讓學員更深入瞭解布農族文化與發生在內本鹿古道上的歷史故事。

入山儀式與mamahav介紹

  11月的陽光溫煦照射,我們搭著接駁車再行走一小段路後,Katu老師帶著我們做入山儀式,告訴居住在這裡的自然萬物、祖靈我們的來意,同時這也讓我們沉澱心情,將自身的情緒紛擾放下,心靈淨空來學習山林智慧。

  布農族聚落的命名除了當地自然、地質、歷史之外,也會依據最早進入這個空間的家族所見所感來命名,Katu老師說這裡叫做「mamahav」,mahav意思是辛辣植物,具體來說是山胡椒;「ma」是很多的意思,所以mamahav是有很多辛辣植物之地。

布農家屋介紹

  沿著步道走,我們跟著Katu老師看到第一個家屋遺構。這是家屋石板、穀倉、三石灶、平台的位置,Katu老師一一向我們介紹布農家屋的建置。

  「這戶屋主還在喔,是一位高齡92歲的阿嬤,她原本住在更裡面的地方,在4歲時搬遷過來……」Katu老師說起了阿嬤一家住在這裡的故事。

  我看著家屋石板,想像著阿嬤當年7歲時走路到山下「番童教育所」上課的畫面,那時,天還沒亮,她睡眼惺忪,提著家人為她做的sang(二葉松火把),照亮著眼前的道路,日本政府認為的「文明化教育」,是否也能像sang一樣為族人照亮呢?

和月亮訂下約定-布農文化與土地共存共榮的生活智慧

  我們來到蘇鐵保護區的管制柵欄前,Katu老師和我們說早期山林管制的概念是認為「人不要進入大自然就是保護」,但近年來「永續森林」的概念翻轉了這樣的硬性管制,適當的伐木,人類依所需取用森林資源,森林可以更健康。

  而林管處也跟內本鹿工作室合作,一同守護山林。Katu老師說當年他們重返時,發現這裡有幾處獵寮,還有一些罐頭食品,他推測應該是有人要來這盜取山林資源,但他們開始進駐後,這些人就消失了,因為他們知道山林開始有人在巡守管理,這也讓我瞭解到相對於山林管制政策,將山林開放給當地族人使用,更能發揮山林保護的效果。

  經過小溪溝我們來到了山胡椒學習基地,Dahu老師和我們介紹布農歲時祭儀、飲食、耕種文化與土地共存共榮的生活智慧。

圖中建築是山胡椒學習基地,右方山坡是利用駁坎增加種植腹地的智慧運用

  「布農族對土地沒有所有權概念,當我們立白以後,這個領域就代表和月亮訂下了約定,我們可以自由去使用,而當族人使用完離開後,這個土地就變成公領域,大家都可以來耕作。」Dahu老師說眼前這塊地主要種植他們的主食小米,但周圍也會種植其他共伴作物如瓜類、豆類,這樣小米在其他植物的陪伴下會長得更健壯。他會依照時節種植,像是薑、芋頭、南瓜、油芒、八月豆;先前這裡是次生林,樹木覆蓋這塊土地的陽光,生物多樣性較低,在他們進來將土地重新整理後,許多野菜、動物就回來了。

  「這些小動物吃了我很多作物,這樣也不錯啦,我就可以順便把獵物帶回家。」Dahu老師笑著說。

  布農族在這個土地上只會栽種自己所需,相對於一般大規模生產的山坡地種植模式例如大型機具進駐直接將植物連根拔起、土地剷平的做法,眼前利用石頭堆疊出的駁坎方式,能在耕種空間有限的山坡上增加種植腹地,還能提供生物棲息地,維持山林生物的多樣性;而小米與其他作物間作的耕種模式,則是能增加飲食的多樣性,分散作物欠收的風險,這樣的耕種方式對土地相對友善,而且栽種作物會吸引很多動物來覓食,在這個農田裡形成一個獨有的小型生態。

Dahu老師講解布農家屋建築結構

  「每年帶著孩子回到舊部落,這些關於耕種、飲食的知識傳承都在這條回家路上,我們會去思考老人家的意思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個samu(禁忌),每一次回家的過程,就能慢慢找回屬於我們的知識與信仰。」

  聽著Dahu老師分享耕種的知識、家屋建築結構,山林、人、植物、動物彼此互相的關係和禁忌,就能瞭解到布農族的知識系統是建構在這塊土地上,而禁忌與神話故事背後藏有族人面對自然山林的智慧,所以「回家」,不光只是走到祖居地,這些對土地的知識運用也要跟著傳承下去。

走進內本鹿事件歷史廊道

  接著來讓我們坐在樹下,聽聽Katu老師說說布農族遷移史與發生在內本鹿古道上的歷史故事吧。

聽Katu老師說歷史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讓國際對樟腦有大量的市場需求,因為樟腦可以當作放入大砲的底火原料,日本政府為了開採花東地區豐富的森林資源,加速「理蕃政策」的推行,要讓在山區的原住民歸順,其中要求上繳槍枝的命令,在各地區發生抵抗事件,這也讓獵槍已成為家族生命的布農族互相支援,強烈抵抗,為了鎮壓反抗,日本強迫平埔族人勞役,沿著等高線開挖了八通關、內本鹿警備道來運送大砲,以強大武力迫使布農族屈服,強迫族人遷到山腳下集中起來,方便監控管理。

  搬到山腳下的族人因為不適應山下的環境加上瘟疫發生,一個接著一個死亡,在族人眼中,這地方根本就是不祥之地呀,所以在1941年,Haisul的家族發起行動,夜襲駐在所,想要重返祖居地。

  日本政府沒有料想到還會有人反抗,這時正值二戰期間,臺灣作為南進基地,爆發這樣的事件,台東廳長壓力很大,一定要用最短時間把Haisul家族抓起來,然而在軍隊夾擊下,過了一個月還是抓不到他們,所以警方就找了日本人封的頭目Vilian、Uvak,去尋找Haisul家族的躲藏地,希望能勸降他們。

  「Haisul~」山谷間迴盪著族人尋找Haisul一行人的聲音。

  當時糧食已吃完的Haisul聽到自己人的聲音就跑出來,他們一行人在里瓏支廳前投案時留下了最後身影的合照。

  Katu老師大喊「Haisul~」的當下,我覺得我像是化身為堅毅又無助的Haisul一家,躲藏在山林樹洞之間;同時又覺得我背負著家族重大責任,不得依從日本人,忍不住流下感慨的淚水。

  內本鹿事件後,日本決心將所有布農族人遷下山,為了避免族人再次產生重返的想法,他們將家屋搗毀、放火燒掉穀倉,快收成的小米田也無法倖免,被迫搬家的族人走在古道上,留下了茫然的淚水,這讓布農族人的文化和土地之間的連結徹底斷裂。

Katu老師走在內本鹿古道的背影

閱讀《Kulumaha回家吧》繪本故事

  從古道回到學習基地後,我們一起閱讀《Kulumaha回家吧》繪本,這是一本透過小女孩Mulas慕拉斯的視角,敘述發生在內本鹿古道上傷痛的歷史記憶,闊別土地61年後,小女孩Mulas慕拉斯變成了老奶奶,她終於回到家鄉,回到埋藏臍帶的祖居地。經過今天一整天的學習與認識這塊土地後,我們用自然素材結合繪本,將內本鹿古道上發生的故事用行動藝術來呈現。

青剛櫟是代表族人、樹枝是代表日本警方的槍枝;透過自然素材呈現族人被迫遷移下山的畫面

  非常感謝有這樣的活動,讓我有機會走進內本鹿古道,從布農族人的角度認識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歷史。當Katu老師指了在河床上鐵線條橋墩的位置,我腦海裡浮現了Haisul家族為了阻擋日本警察追上來,用斧頭將鐵線橋砍斷,橋崩塌的驚險畫面,在Katu老師生動的說書下,歷史鮮活了起來,不再僅是存於課本上的文字;而Dahu老師講述的布農歲時祭儀、山林生活與家屋建築結構,讓我認識了布農族與自然環境互動所產生的獨特脈絡。

  這是一群人在這塊土地,走在一條漫漫返鄉道路上的故事,要找回的不只是消失的家園,還有布農族與自然土地共存的智慧。

(本文作者為「走讀一日學‧mamahav回到山胡椒學習基地」活動參加學員,臺東縣政府農業處漁業科辦事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