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物、儀式、花朵的氣味:「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側記

考古探索

  從出土到典藏

博物館頻道

  用時裝來思索:史前館「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尤瑪•達陸的三組作品(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76期 2022.10.1

從出土到典藏

文‧圖/林秀嫚

  臺灣各地都有史前考古遺址的發現,如北部的十三行與圓山遺址、中部的曲冰與安和遺址、南部的南關里東與鳳鼻頭遺址、東部的漢本與卑南遺址。出土的遺物與遺跡更是不勝枚舉,其材質有骨骼、木、石、玉、金屬等,其組合如骨鏃、木棺、玉環、石刀、陶紡輪、瓷碗、瑪瑙珠、青銅刀、銀耳飾與印有花紋的圓形金箔。可說出現於現代生活的人與物也都可見於這些考古遺址中,只是可能以不同的材質呈現罷了。

  人骨也是考古遺址中會出土的遺物或稱遺骸之一(註)。人骨的出土並不是每個遺址都有,出土的完整度(骨骼保存狀態)也不盡相同。以十三行遺址出土的人骨為例,該遺址出土兩百多具保存相對完整的人骨與墓葬,但以出土上千具石棺的卑南遺址為例,目前已整飭的近兩百具人骨中,其骨質保存甚差,骨質上相當粉碎而部位則以牙齒保留最多。

  當考古遺址出土第一塊人骨時,整個發掘進度將會減緩,為了理解這個特殊現象,考古學家及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將整具人骨慢慢清理出來,然後進行繪圖與拍照等紀錄工作,最後才會進行人骨起土的工作。但,人骨如何起土呢?早期一般是依部位自土壤中取出,然後依次放在夾鏈袋中甚至紙袋中。其後於十三行遺址搶救發掘時期,因應時間緊迫等因素,而有了墓葬(有的是單人葬,但也有的是複體葬)「客製化木棺」的出現。直至南部科學園區的搶救發掘,晚近最常見的矽膠加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的模具也因應而生。目前南科考古館負責保管典藏的南科園區墓葬即大部份以此形式呈現。

矽膠加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的模具。

  在這個層次上,基本的性別與年齡等資料已可獲得,當然因為葬式不同(如仰身、俯身、側身),會造成部份性徵或牙齒無法觀察,而使性別與年齡仍無法判定。另外,絕大多數的測量值(如牙寬值、肱骨長、股骨頭最大直徑)也仍無法取得。不過,基於現存南科園區出土人骨多已進行兩面清理,壤土存於骨縫的現象已不多,因此這批人骨多被歸類於已完成基礎整飭。但若需進一步進行研究分析(如形態比較、古代DNA研究或同位素分析)或是展示教育的目的,則需完成第二次整飭,即人骨起土與保存盒製作等後續工作。

  基於研究與展示教育的目的,甚至博物館入藏標準,第二階段的整飭就成為必要條件,其內容大致分為幾個階段,包括人骨的清理、人骨的拼合與重建、無酸紙盒的製作與基礎資料的蒐集(即一系列的觀察與測量)。首先,人骨的清理即為將人骨從土中或矽膠中取出,然後將最後還隱藏在骨骼中的土壤、沙土或矽膠取出。其中,矽膠的存在是比較令人頭痛的部份,因為矽膠會滲入裂骨之間,很容易在剝離之間造成二次傷害。再者,以矽膠加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的模具進行兩面清理的人骨,也因過程中曾以黏著劑進行加固,而容易造成二階整飭中去膠化的困擾與時間的延宕。

令人頭痛的矽膠。

  人骨的拼合與重建則類似3D立體拼圖,要求工作人員對人骨各部位的基礎認識。其次,細心與耐心也是必要的,因為這畢竟不是真正的拼圖,並沒有拼圖所具的稜稜角角,相反地有時需要拼合的部位相當平整,這時上完黏著劑的人骨部位就需要工作人員耐心等待或是置放成特定的角度,以避免跑形。

人骨的拼合:耐心的考驗。

  無酸紙盒的製作則因典藏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基本上,目前可見的典藏方式,筆者大致分為「開放式典藏」與「集合式典藏」。前者各部位分別包裝,除頭骨與下顎骨外,其他所有部位存放於兩個籃子中;後者則屬於客製化訂製,大致可以分為頭部、胸部、上肢、下肢,再集合存放於一個較大型的無酸紙盒中(頭骨另計)。

開放式典藏。
集合式典藏。

  此外,前者於製作經費上較為節約,而後者則利於未來不同學者對各部位的研究取樣。至於基礎資料的蒐集則涵蓋性別、年齡、病理現象的觀察,以及身體各部位的測量(如牙齒、頭骨、長骨等)。

人骨測量。

    最後,無酸紙盒製作與基礎資料蒐集的人骨就會進庫房入藏。不過,以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康樂本館典藏的烏山頭出土人骨為例,因曾有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研究生Elizabeth Okrutny Cho對該批人骨的盆骨等部位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這批人骨曾以部份部位取出庫房再進到實驗室的方式進出庫房。另外以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為例,三寶埤遺址第四次發掘出土的編號I12B2的女性人骨墓葬,也曾因「協助」特展而進行全身3D掃瞄出入庫房。換言之,庫房就是整飭完成的人骨的終點站,也是休息站。

註:遺骸的話,最常見的獸骨有豬骨、鹿骨、魚骨,但植物種子也算另類的遺骸,屬於有機遺留的一種。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副研究員,「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策展團隊成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