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土到典藏
文‧圖/林秀嫚
矽膠加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的模具。
|
臺灣各地都有史前考古遺址的發現,如北部的十三行與圓山遺址、中部的曲冰與安和遺址、南部的南關里東與鳳鼻頭遺址、東部的漢本與卑南遺址。出土的遺物與遺跡更是不勝枚舉,其材質有骨骼、木、石、玉、金屬等,其組合如骨鏃、木棺、玉環、石刀、陶紡輪、瓷碗、瑪瑙珠、青銅刀、銀耳飾與印有花紋的圓形金箔。可說出現於現代生活的人與物也都可見於這些考古遺址中,只是可能以不同的材質呈現罷了。
人骨也是考古遺址中會出土的遺物或稱遺骸之一(註)。人骨的出土並不是每個遺址都有,出土的完整度(骨骼保存狀態)也不盡相同。以十三行遺址出土的人骨為例,該遺址出土兩百多具保存相對完整的人骨與墓葬,但以出土上千具石棺的卑南遺址為例,目前已整飭的近兩百具人骨中,其骨質保存甚差,骨質上相當粉碎而部位則以牙齒保留最多。
當考古遺址出土第一塊人骨時,整個發掘進度將會減緩,為了理解這個特殊現象,考古學家及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將整具人骨慢慢清理出來,然後進行繪圖與拍照等紀錄工作,最後才會進行人骨起土的工作。但,人骨如何起土呢?早期一般是依部位自土壤中取出,然後依次放在夾鏈袋中甚至紙袋中。其後於十三行遺址搶救發掘時期,因應時間緊迫等因素,而有了墓葬(有的是單人葬,但也有的是複體葬)「客製化木棺」的出現。直至南部科學園區的搶救發掘,晚近最常見的矽膠加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的模具也因應而生。目前南科考古館負責保管典藏的南科園區墓葬即大部份以此形式呈現。
【詳全文】▲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