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藝術介入:重新開啟史前館的大門

考古探索

  太巴塱遺址與石板棺開箱!(下)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是實習也是學習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72期 2022.8.1

藝術介入:重新開啟史前館的大門

文‧圖提供/呂憶君

前言

  在歷經兩年的建築再造和常設展廳更新及全面開館之前,史前館康樂本館於2022年6月25日隆重推出「特展搶先看」的兩檔特展「我們這個NEW博物館」和「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來迎接今年的暑假。

  「我們/Women」特展的核心目標,在於重新定義原住民與女性等諸多既有框架及促成藝術作為互動與對話的介面。在史前館這個轉型及目前全球疫情的當下,雖然這目標的達成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此特展還是盡力在現實與理想中取得平衡,希望能用藝術來重啟史前館大門及連結更多的人群,並在未來觸發更多的實踐。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海報。

她史的呈現

  和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合作的「我們/Women」特展的主軸是「藝術考古:性別、神話與科技越界」。策展人簡瑛瑛與賴瑛瑛以「原民與生態跨域」、「性別與歷史再現」、「神話與科技越界」三個議題來重新詮釋「女」,並從藝術、電影、文本等多元視角引領觀眾反思跳脫父權思維的限制追求自由的可能。​

  本展覽邀請18位女性藝術家參展,其中有6位具原住民身分。本展除了呈現在他史(history)的長河中,女性常被忽略與噤聲的境況,同時也揭示在公私領域裡具豐沛創造能量的女性是如何從過去到現在不斷造就出色貢獻並述說她史(herstory)。

藝術作為溝通對話的觸媒

  在何者是展示主體的思維上,二十一世紀的博物館從「物」逐漸轉移到「人」,重啟大門的史前館期許回應這個典範轉移成為貼近大眾生活與社會文化脈動的博物館。藝術的本質在於追求創作自由與突破框架,而這次特展的目標即是藉由促成藝術與社會的對話來創造突破既有社會文化框架的可能性。

  在《種樹的人-吳瑪悧The Process of Being Us: Wu Mali》這部紀錄片(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提到「什麼是藝術?」、「藝術如何介入社會?」等藝術家關切的核心問題。在影片中,吳瑪悧認為「社群藝術」的核心概念在於藉由藝術介入社會,提出挑戰並嘗試改變社會,這樣的創作形式重視的是藝術家與參與者的對話與溝通的創作過程。這樣的社群藝術打破了學院、階級等的藩籬,讓更多人可以參與、實踐藝術,藝術也可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次在史前館展出的《從妳的皮膚裡甦醒-心靈被單》,展場中央展示著一顆顯眼的紅心,搭配著循環播映玩布工作坊女人們對談、創作的影像。這是吳瑪悧於2000年與婦女新知協會共同合作舉辦的工坊,她和一群大稻埕的婦女從手作布藝品中探索自我、突破現狀。她們的手作不再只是講求實用和美觀,從探索過程中,創作者察覺到在社會結構下的自我壓抑或否定,進而願意嘗試改變現況,最後她們與藝術家共同成就了這件藝術作品。
吳瑪悧的作品《從妳的皮膚裡甦醒-心靈被單》。

  除此之外,排灣族藝術家Aluaiy Kaumakan(武玉玲)的《部落與祖靈的祝福》,則是呈現2009年八八風災後,她的家鄉大社部落被迫遷移並和其他部落共組為禮納里部落的境況。風災帶來的創傷讓族人從外在環境到內在心靈都備受考驗,所以這件作者與族人創作的作品核心概念同心圓,就是重新建立並詮釋她自己(身兼藝術家和頭目的身分)和族人的關係。部落整體就要像同心圓凝聚彼此,共同連結以解決困境、共同面對未知的挑戰。

  這件作品以黑色軟雕塑形塑家屋的意象,以女性視角從家屋的vangaw(天窗)觀看內在與外在世界,中間的圓鍋連結起了人,也在創作者參與部落重建的過程中反思同心圓的精神與實踐;在重返舊聚落祭告祖靈做儀式時獲得祝福(圖左側的紅色作品)。
Aluaiy Kaumakan(武玉玲)的作品《部落與祖靈的祝福》。

藝術品在博物館的親近性

  本著藝術與民眾對話的前提,這次展出鼓勵民眾和作品互動,但本次展出基於一些考量,最後還是盡量在觀眾暨展品安全與溝通對話之間取得平衡。例如,吳瑪悧的那顆毛茸茸的紅心,讓人一看到就有想撲上去在上面滾來滾去的念頭,十分吸引觀眾。後來,考量到本館觀眾以親子為主,才設立觀展界線,擺放「請勿跨越」的立牌,以免因觀眾太熱情,過多重壓造成作品毀壞。做此安排的另一個考量是展覽期間仍為新冠疫情階段,需在觀展同時盡量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同樣地,《部落與祖靈的祝福》這個作品的創作者Aluaiy Kaumakan設計出懸吊空中的裝置藝術,想讓民眾可自由地穿梭其間來感受、觸摸作品營造出來的空間感和氛圍。但也是會有孩童拉扯作品的疑慮,最後放置「請勿觸摸」的標語提醒觀眾。同時,為考量導覽動線,劃設了觀展地線區隔觀展範圍,以免人潮影響出入動線。這些設計雖然在上述考量下受到限制,但觀眾仍可多少感受到藝術品因藝術家和參與者創作過程裡的對話與溝通所帶來的親近性。

結語

  當代藝術鼓勵民眾與作品互動,但就這次特展的展出經驗,無論是作品(結構與材質是否適合碰觸)、展示方式(可否承受觀眾高頻率的互動)、民眾的參觀素養(愛惜與破壞作品涉及藝術教育)、導覽動線(需顧及動線的引導和順暢)及展場維護管理安全(避免觀眾誤踩地燈等)等諸多考量之下,在觀展現場的開放與限制之間仍有待更多的思辨與實踐。

  這次史前館的「我們/Women」特展,打開了以藝術與社會大眾溝通和對話的大門,也期盼在與社會大眾互動的過程中博物館可以有更多介入社會的可能性。

引用資料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種樹的人-吳瑪悧The Process of Being Us: Wu Mali〉,2022年7月20日。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覽訊息
《愛與希望》2022世界女藝匯流藝術祭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
2022.06.25 – 09.21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我們/Women的邊界敘事
連綿‧流動‧聚合
2022.06.25 – 09.04
臺東美術館

我們/Women的島嶼之歌
2022.06.25 – 08.08
生活工坊展區
2022.06.25 – 09.12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性別平權計畫承辦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