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國際頻道
  博物館能出售藏品嗎?

考古探索

  談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下)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看見博物館人有意義的生命價值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第10屆原住民青年藝節--「南島新『視』界」

  本館自2013年起規劃辦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迄今(2022)年已邁入第10屆,因應本館建築再造工程及常設展廳更新即將完成重新開館,本屆特別以「南島新『視』界」主題,做回顧與前瞻的規劃,參展學校包括:關山工商、台東高中、台東女中、台東體中、台東商校、台東大學美產系、大仁科大等,表現內容、形式範圍廣泛,涵蓋使用傳統或以當代媒材進行各類藝術創作,展現他們活潑的創意與生命力。

  針對主題,我們也邀請當代資深南島藝術家以作品和學子們展開對話,卑南族伊命,其創作圍繞在關懷山林環境,達悟族的「飛魚」;及馬卡道族的林勝賢以簡潔、抽象創作表達「游、離」的意象,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平埔族群流動遷徙的歷史記憶。

  原藝節歷經十年的淬煉,當時的青年已成長茁壯為社會的中堅分子,也在各崗位上展現他們的能力,史前館期盼透過這些年的交流與培力,促使南島大家庭的年輕世代,在新世紀有新的發展。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68期 2022.6.1
 

  新冠疫情帶給各界的衝擊,對於諸多組織單位商家而言也是面臨生存關頭的考驗。而對於碰上收入銳減以至於在營運上來到存亡關頭的博物館來說,然而將出售藏品成為開源的做法,所引起的兩極反應對博物館帶來甚麼影響?博物館藏品的公共利益值得我們來思考。

  接續上一期繩紋陶的討論,本期以卑南遺址兩次考古發掘為例,來看1980年代搶救發掘區以後發現的繩紋陶文化證據與推測,可以從繩紋陶的陶器類型、礫石結構、石板棺來了解。其中兩件圓腹罐是卑南遺址完整性最高之繩紋陶罐,重要性可不亞於卑南遺址的玉器。

  從博物館的藏品可以看到立館的價值,而從博物館的運作則可以看到博物館人有意義的生命價值,又是另一種感動。每一檔展覽的策展背後都有著重要的信念牽動著對象與故事的歷程,即使實習時間再短,只要能夠從中感受並有所收穫,便是滿滿的學習。

 
 

博物館能出售藏品嗎?

文/温璧綾


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來源:Cm300883 CC BY-SA 4.0,維基共用資源)。

一、博物館能出售藏品嗎?(deaccession)

  當博物館界都在倡議文化平權及討論藏品近用(collections access)時,一場新冠肺炎的疫情使得世界被按了暫停鍵,人們不再跨國旅行,少了國際觀光客的博物館營收銳減,為了因應財政短缺的窘況,多數的博物館紛紛採取關門及裁員的節流策略以降低營運開支。美國一些博物館採行開源策略,出售博物館的藏品,將其收入用以彌補營運收入的缺口,這樣的舉措引起正反兩極的爭辯。贊成者認為藏品的出售可能代表了博物館使命的正向擴展,而反對者則認為出售藏品是違背博物館為公眾保存藏品使命。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將出售藏品定義為是從博物館的藏品中合法移除物品的行為。博物館出售館藏並非近年才發生,數十年來,美國博物館可以出售重複、損壞或是不符合使命宗旨的藏品,再將出售所得用以購買新藏品。

詳全▲TOP

 
 

談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下)

文‧圖/葉美珍


圖版1.兩件繩紋陶罐出土後並未滾動(李坤修、葉美珍2001)。

  在〈談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層(上)〉談到卑南遺址歷年發掘區塊以及繩紋陶層的辨識過程。繩紋陶片在歷次卑南遺址發掘中多有所出土,卑南遺址比較深的堆積中普遍存在繩紋陶片,「搶救發掘區」等遺物密集區,常顯示出卑南文化時期的土地使用者為建築或埋葬行為擾亂更早的繩紋陶文化人遺留下來的文化堆積,使得在卑南文化生活面深度以下可能不同時期的陶片、石器混在一起,造成不同文化層釐清不易。那麼如果可以辨識單一文化層,大致就可以在遭干擾的文化層析出個別時期的文化內涵。

  卑南遺址在1992至1994年執行的發掘區,包含「遭破壞區」及一期園區試掘工作,兩次發掘工作顯示卑南遺址堆積在空間上的變化。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看見博物館人有意義的生命價值

文/何書媞‧圖/廖碧蘭、高師大原專班學生


導覽實作完成了!與館方教推員一起小組合照。

  第一天實習聽講時,其中一位講師是美術系畢業的林建成老師,後來接觸到了原住民美學,他說要看懂「美」是不能被框架的,因此在欣賞各族群之美的過程中,他用了人類學的角度去理解原民族群、文化等內涵,當真正了解每個民族對美賦予的價值和內涵,將這些內化在自己的一部分再創作出來的作品是有生命力與延續性的,而不是單純空泛的揣摩。

  令我感動的是,博物館和部落合作策展看似簡單,卻也非常不容易。部落年輕人外流,要用好多的解釋讓長輩們知道策展在做什麼,還要找出展覽的空間、時間、人力資源,以及展出內容,如何發揮凝聚力動用全部落的人,來一起完成!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南島新『視』界:第10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臺東區高中職原住民教育成果展
    時間:2022/5/31(二)~2022/7/24(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多功能教室
  • 「卑南史前大聚落」特展
    時間:2021/11/18(四)~2022/9/11(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特展室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5、6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