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芭芭秧的普式生活:普悠瑪女性飲食文化與環境永續

南島文化專欄

  姊妹情深:花蓮港口阿美的女子年齡組織

回想‧回響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了解看不見的那一面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51期 2021.9.15

姊妹情深:花蓮港口阿美的女子年齡組織

文‧圖提供/呂憶君

前言

  1970年代臺灣經濟蓬勃發展,都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花蓮的港口部落有不少人攜家帶眷北上到都市打拼。族人漂移在外,遇到社會文化環境適應上的困難,加上人際關係的疏離,要在都市生根是一大挑戰。

  隨著1990年代臺灣解嚴後,本土意識高漲,強化了對族群的認同,以及後來失業率上升等因素,有些族人從都市回到部落生活。在回家的路上,不只是尋找經濟的出路,也在重尋自我和部落的相連。在本文我從數十年來港口女子年齡組織的成立與發展,來談不同世代的女性如何藉由這組織被部落養分餵養學習成為阿美人。

港口女子年齡組織的演變

  在部落,idang這個阿美語的字彙是朋友、也是從小到大一起長大的夥伴的意思,彼此的關係是被看重的。猶記得我在港口部落和婦女們聚在一起時,談笑間這些婦女說道:「到老了,我們還是要一起種菜、拿海菜、唱歌、跳舞啊!」。這群感情好的姊妹淘,不只是idang還是同一個selal(年齡組織),彼此的感情在生活裡的相互扶持中建立而來。尤其是她們從部落出走、在都市闖蕩後又回到部落生活,這份情誼顯得格外珍貴。

  1960年代的港口還沒有女子年齡組織(阮昌銳1969:119),從部落婦女的口述,1970年代起逐漸形成的女子年齡組織和男子年齡組織一樣也稱為selal,而且女子和男子年齡組織是分別獨立運作的。早年女子年齡組織中的各群體是以「隊」稱之,有馬蓋先隊、好吃隊、米酒隊、搖搖隊、老美隊、力量隊、新新美女隊、媽媽樂隊、夜貓隊,這些生動活潑的隊名是由各群體成員一起想出來的(呂憶君2007:68)。直到2016年,負責統籌女子年齡組織事務的婦女會認為女子年齡組織的級名應該以阿美語命名,這樣才會更接近「傳統」,因此女子年齡組織全面由中文的「隊」名轉譯為阿美語的級名。


同階級的婦女們一起開墾耕種的菜園。

晚上聚在一起聊天、整理從海邊拿回來的海菜。

  港口女子年齡組織區分為matu'asay(年長組)和kaying(小姐組)兩大組,並沒有像男子年齡組織那般複雜。女子年齡組織的級名由成員們一起討論後告知婦女顧問所決定。在2021年女子年齡組織的「年長組」和「小姐組」共有19個級名,依年齡的長幼順序分別為「年長組」的matu'asay(老人的)、sanensen(很好的、美麗的)、tarihtihay(好動的)、kaesu'ay(好吃的)、langingi'ay(模擬人從藤編床坐起來移動時發出來的聲音)、lateling(聲音高亢嘹亮的)、ci'icelay(有力量的)、caluwayay(了不起的)、pakaka'ay(最年長的)、fangcalay(美好的)、kong(貓頭鷹);以及「小姐組」的kuliwliw(部落傳唱的童謠〈抓蜻蜓〉)、fangsisay(很香的)、tamilay(調皮的)、kayoing(年輕小姐)、tanetes(帥氣的)、lailen(小辣椒)、adipangpang(蝴蝶)、arifuwang(百合)。

  關於級名的命名由來,其中lateling的成員高亢嘹亮的歌喉讓人驚艷。kong的成員晚上常聚在一起聊天小酌談心事,她們的作息就好像貓頭鷹一樣喜歡在夜間出沒。kuliwliw這個級名則是取自部落1950年代耳熟能詳的童謠〈抓蜻蜓〉,其歌詞內容為:「koliwliway konkoni(手轉草時唱的音),koliwliway konkoni ka facacidol(蜻蜓),salonganay ko fafahi iso(你的太太真美麗)。」(臺灣TAMORAK文教協會2019)。整體來看,這些級名大致上表現出階級成員的特質或期許成為的樣子。


童謠〈koliwliway konkoni抓蜻蜓〉影片。2019年由花蓮港口TAMORAK阿美語共學園採錄製作。
詞曲│港口部落50年代的童謠,繪圖│王亭婷,演唱│Kamon、Riyar、Lamlo、Tirefo Ilid,
動畫設計│Lekal Sumi Cilangasan,音樂錄音製作│陳冠宇,母語校正│Rara Dongi。

部落文化傳承與公共事務參與

  女子年齡組織扮演著部落文化傳承與公共事務參與的角色。在港口,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是女子年齡組織專屬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裡,女子年齡組織裡的小姐組中最年長的組別稱為ina nu kaying(小姐的媽媽),其所擔負的責任相對應於男子年齡組織青年組的mama nu kapah(青年之父),也就是必須教導青年組的晚輩。「小姐的媽媽」所指的是那個年齡層的生命階段,並不是指固定的級名。「小姐的媽媽」負責挑起舉辦母親節的大樑,藉由各階級籌備歌謠、舞蹈和阿美料理競賽的過程,讓長輩教導晚輩如何從做中學成為阿美人。

2021年的母親節年長組的階級開心地跳舞。

2021年由kuliwliw這個階級擔任ina nu kaying(小姐的媽媽),並負責舉辦母親節。

結論

  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祭儀節慶活動,港口阿美人強調社群的集體性,年齡組織中的同伴關係是看重的。1970年代臺灣產業結構從農轉工,不少港口阿美人到都市打拼定居,而在1990年代開始有些族人回鄉並聚集起來為部落做事。數十年來,部落婦女們投入部落文化傳承、參與公共事務,同時讓女子年齡組織制度更加完備且運作穩定。透過這年齡組織,不只連結不同世代、地域的女性情誼,也讓她們和原鄉的臍帶相維繫。

引用資料
臺灣TAMORAK文教協會
2019 抓蜻蜓 koliwliway konkoni網路資源,2021年9月2日。

阮昌銳
1969 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八,頁11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呂憶君
2007記憶、海祭、身體實踐︰花蓮港口阿美的海岸空間,頁68。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