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的民族活力與發展

南島文化專欄

  用音樂走一條理解與治癒的回家之路─「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有感

回想‧回響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感知「崇敬與嚴謹」的博物館人態度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48期 2021.8.1

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的民族活力與發展

文‧圖/馬耀基朗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於110年1月29日辦理「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展覽名稱「牽手平埔」這四個字,包含以下三個涵義:其一是展現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三族的共同合作,透過當代各種形式復振發揚文化,努力爭取族群正名,並象徵與臺灣社會的情感連結。其二是彰顯平埔族群多元特殊之文化樣貌與活力,近年來東部與南部平埔各族群與史前館積極合作,進行文化復振,展示中展出史前館考古出土遺物、近現代平埔族群文物典藏品。並協同研究平埔族群相關領域之大專院校、博物館、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參與策展。其三是藉由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的文化展示,讓我們體驗到臺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花園,更是多元音樂譜成和諧的交響樂。認識這些文化,讓社會大眾對於歷史的脈絡及這片土地的人群更加了解,並能尊重與接納臺灣文化的多元性,讓每一種聲音都能被聽見。


大滿舞團舞台之演出

  策展期間,史前館感受到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族親朋友的大力支持,熱心提供許多部落收藏的文物,同時也積極協助製作展場的展示設施。除了靜態展示外,也辦理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藝文展演推廣活動,最令史前館策展團隊感動的是族人共同參與的積極態度。策展團隊分別於4月17日、5月1日在南科考古館辦理為期兩天的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日,配合特展參觀,邀請三族的族親展演了歌舞、古謠,也邀請族人以座談方式分享文化現況與復振的酸甜苦辣,體現族人的最真實狀況。

  在舞團的展演上,成員雖非職業演員或歌手,但演出與傳唱皆與部落文化相關,真實呈現文化內容。例如西拉雅舞團由部落媽媽們組成,同時也是北頭洋部落牽曲的成員,於文化日中,雖非表演牽曲,卻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創作西拉雅族歌曲。在正式表演前一小時進行排演,若排演未到位,整團立即重新開始,認真的程度著實讓人感動,也因此表演出的內容可以看得出來是練習練習再練習的結果。而吉貝耍國小吟唱隊所唱的〈身體歌〉以及族語教學,讓觀眾直接聽到西拉雅族語。筆者目睹在場一位小朋友看完表演後,直接到展場裡操作多媒體設施,再聽聽〈身體歌〉以及西拉雅語的詞彙發音,這表示吉貝耍國小的演出讓這位小朋友印象深刻。

  5月1日的文化日特別安排馬卡道族加蚋埔部落在雨王的展示文物前進行祈雨歌的吟唱,另邀請大武壠族的大滿舞團在仿製的大武壠族小林部落公廨前展演吟唱牽曲。這樣的氛圍,可以讓觀眾作情境式的近距離觀賞,演出的團體亦彷彿置身於祭典場景內,更容易融入演出情感。


加蚋埔吟唱隊於展廳之向笱前吟唱歌謠

大滿舞團於展廳之公廨前吟唱祭歌

  當天很幸運的是,臺灣麥提伊馬卡道族文化復興協會由理事長張俊偉帶領協會族人前來南科考古館參觀,族人們穿著復振的服裝,除展現民族的自信,也讓現場觀眾眼睛為之一亮,因為穿著的服裝與展示櫃內的文物相同,除去了玻璃的隔閡,原先平靜的物件轉眼間化成有血有肉的日常生活,這種體驗勝過解說人員的千言萬語。


池上馬卡道族人於展示之服裝前合影

  而在座談會的分享,透過族人的口,讓聽眾得到的是有感情有溫暖的言語,這種體驗絕非理性的學術討論或是閱讀冰冷的資料文獻所能比擬的。例如馬卡道族加蚋埔部落的潘志傑老師,分享了加蚋埔文化復振,從大家認為已經消逝的馬卡道族儀式、歌舞、信仰以及語言,辛苦地進行找尋並重現,這心路歷程絕非順心,甚至困難大到每每想要放棄,但是有支撐與鼓勵潘老師的親人與族人,始可持續下去。筆者認為其他法定原住民各族與馬卡道族相比較,情境上能夠找尋與留下的文化相對豐富,也相對的幸運了。

  而王民亮老師與簡文敏教授,分享了大武壠古謠復振與大滿舞團的成立歷程。從兩位老師的言語訴說,發現小林大武壠族人早已跳脫出災難的悲情,投入心力進行田野紀錄工作與不斷學習,成為充滿朝氣與活力的舞碼。這些舞碼是文化復振的珍貴成果,且隨著舞團不斷練習與演出,不斷展現出自己日常生活的樣態,民族的自信心如耀眼的光輝,充滿在每一位舞團族人的眼神與舉止上。


大滿舞團的舞碼是文化復振的珍貴成果

  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是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民族嗎?是的,他們在臺灣的土地上有過極為輝煌的歷史。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是已經漢化消失的民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們不但依然在臺灣生存,而且適應著環境,不斷地進行文化變遷與調整。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的多樣與豐富性,策展團隊就發現三個族以及各個部落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一個民族一個世界、一個部落一個文化,這些都是三個族、各個部落進行非常緊密的聯繫與相互提攜合作的結果。

看到族人在展場合影、在博物館「玩」得快樂,也是博物館員的快樂

  在館內辦理文化日時,策展團體一開始很擔心族人對於展示並不滿意,但是族人非常寬宏大量,對於不足之處,會立即給予建設性的意見與文物展件的補充;而在族人參觀博物館時,可以看到不同族人會到介紹自己族群的展區合照,讓筆者深深感受到族人在博物館「玩」得很快樂。這次特展對於博物館來說,是非常豐富的學習之旅,也藉由與族人的連結,幫助族人向大眾說明,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是活力十足的民族。

 (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副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