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的民族活力與發展

南島文化專欄

  用音樂走一條理解與治癒的回家之路─「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有感

回想‧回響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感知「崇敬與嚴謹」的博物館人態度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48期 2021.8.1

用音樂走一條理解與治癒的回家之路─「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有感

文‧圖/Uhay Siqay蘇貞汝

  「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開展後的感動真的很多,我自己原以為能得到共鳴的人不多,但才發現夥伴們默默地付出與協助,讓展覽順利推廣出去。在我心中,其實都一直覺得很意外,意外的是這樣的幸運,怎麼會這麼恰巧在我的生命中經驗著。我知道展覽的產出並非由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而是由一群願意支持、陪伴的夥伴們一起努力所成就現在的展場空間,到現在我依舊意外著……


本次展覽合作夥伴有MLA夥伴、鄉公所同仁與我最愛的家人

走向揭開傷口與治療的過程

  還記得2019那年,是一個有點睏意的午後,手機鈴聲響起大聲說著:「喂Uhay,我們快到囉!」文物館的自動門打開,走進來的是這次展覽把我拉起來的夥伴─頌恩跟邱胖(邱健維),當時是MLA(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的關係讓我認識了他們。會說拉起來,是因為若沒有他們開口提問,我也不知道原來我喜愛「音樂」這檔事,也有轉化成展覽的可能。於是就這樣在文物館這黃色柔光下的咖啡廳延伸出對展覽的雛型討論,也許是咖啡因的催化,身旁的鼓勵告訴我,一定要做下去,雖然對話中隱約可以聽出這段路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是呀,的確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因為對我來說,最初最單純的想法只是想跟其他原住民族群一樣,能跟族人們不分年齡一起大方、自在唱出自己的歌謠。在大學時期我曾享受著這樣的氛圍,同時是我所嚮往的氛圍,但怎麼唯獨對族語歌讓我有種莫名的陌生感,想想可能是自己也沒有什麼料吧。不曉得能不能這樣說,我覺得辦一個展覽時,就是在跟自己對話的過程,把問題拋出來的同時,下意識其實也正揭開自己的傷疤。但若想要痊癒,就只好不斷地挖開、翻攪著,找到了病源,再好好地治療,讓傷口慢慢癒合。

  所以在辦展覽前,夥伴們為了讓我有信心接受這趟自我治療,因此「對症下藥」希望我能儘早進入備戰的狀態。從2019年就提供了機會和挑戰,透過MLA計畫辦理「『太好聽了吧!』讓太魯閣族傳統歌謠喚起文化的記憶系列活動」來熱身與分享,沒想到當初嘴巴說說提到的名單或是常在Youtube聽到他們歌曲的音樂人如Suming、小魯凱音樂傳創隊、謝皓成,真的沒想到就「活生生」地走進館舍裡,分享真誠的生命經驗。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小魯凱傳創隊的Lavakaw啦法告哥哥,他在台上問著我說:「妹,妳回來幾年了?」我回兩年,他告訴我他回部落十年了,才有這樣的成就。當時乍聽之下還以為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嗎,感覺這是個有火藥味的提問,可能這是我個人族群的防備心,但後來我才知道哥哥的用意……

  課程結束後,我記得哥哥在4%液體催化下,感性地對我說:「妹~~我覺得妳可以,好好做下去,兩年才是開始而已……」也許吧我想……我想就這樣走下去,不管展覽的未來發展可能是什麼,因為它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但至少………我願意繼續這樣走著走著………

與史前館合作辦理「『太好聽了吧!』讓太魯閣族傳統歌謠喚起文化的記憶系列活動」

走在與家人、族人更加親近的過程

  於是展覽就這樣因為自己創作的歌謠而悄悄地展開了,過程中有好玩的、好笑的、感動的、難過的各式各樣情緒,在這一年半之間不斷重複著,但能確定的是,不論是文化知識、族群歷史觀點的重新詮釋或是對於族群認同感的提升、成長等,都讓我收穫滿滿。

  更讓我感動的是,我正在一步步親近我的家人與這塊家園的土地,與族人間密切的連結。剛開始查找時確實沒有那麼順利,需要透過「引路人」在這過程中協助我完成田野調查,而這引路人就是我的家人。感謝有他們過去在地的辛勤耕耘,讓我能順利找到這些合適的人選,並分享這段我來不及參與的過去,可以看到、聽到教科書上沒說的「實」情在我眼前播映著,也才真正了解過去的生活樣貌,也許是主觀的,但這確實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故事經驗。

  我看文獻指出,歌謠是最能呈現原住民被殖民的心聲與過程。是啊,如果不實際走過這一趟,我不會了解到他們當時的心情是如何,會這樣說是因為在我開始創作歌曲時,就已先帶入自己的主觀意識。之前曾用責備的心情去理解為何我的家人對於族語歌不熟悉的狀態,但是當策完展覽後,才知道母親當初回我那句「我不知道」是那麼無奈和無力。

    對我來說這樣的過程,是個了解真相,彼此互相理解、和解的一種方式,但這並不是為政府的政策背書,而是我最真實的感受。這樣的和解,指的是與世代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及相互理解,因為展覽,知道過去族人在面對歷史的遭遇時,他們如何做「選擇」,有失去也有獲得;同時也看見,族人傳承文化的信念和翻轉文化困境的智慧,讓當代的族人有深刻的經驗做學習,學習去面對、去作抉擇,我想應該是這樣吧……

走在不孤單的路上

    當然,要在一個幾坪小的空間把以上的想法述說給大家聽,一定需要一些「手法」來做鋪陳,或是說氛圍的營造。這對我一個策展新手來說確實是一項考驗,但我依舊感謝幸運之神沒有遺忘我,並讓我有一群天使們來當我的指導者,是MLA的團隊(林頌恩、陳軍鈞、邱健維)、是萬榮文物館的館舍同仁(林岱勛、張靜容)、是東區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的夥伴,讓我一點都不孤單。

    從展覽的發想、到一對一的工作坊,在史前館獨立的包廂會議室延伸著到咖啡廳、午夜的展區、開展前一天來回臺北的直達火車等等畫面,再回到現在的館舍,這些回憶不斷在我腦海中一一浮現。真的,沒有大家的幫忙跟陪伴,我很難有機會再更深層認識自己、認識太魯閣族、認識由我們族人所述說的歷史觀,一切是這麼得來不易,所以我更真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為了跟Eric徐睿凱接洽展品,展開臺北一日行

感謝本次展覽參與展場設計、木作與水電接線、裝置藝術的在地夥伴。

    再來,最重要的是這些願意參與在展場中的每位訪談對象,沒有他們的親身經歷也不會有展板上文字感動的呈現,而每一位的分享,都是給我最好的回饋跟動力,繼續堅持下去、做下去。

走上文化這條路

    還記得有位耆老跟我說過,他說:「Uhay,不要擔心別人怎麼說,妳現在在文物館這個地方工作,就有這樣的使命,要繼續堅持做下去,文化這些事沒有對與不對,做就對了,我們都有在看,我們知道妳在努力著,所以不要放棄。」這些對我來說,雖然沈重了些,但真心也很願意接住這樣的責任,從剛開始的不自信到現在有了自信,一切在這場展覽中慢慢建立,是對話產生了無數的可能吧我想……

    要時常保有感恩的心,所以在此我也很感謝我的啟蒙老師Sayun,謝謝她看見我的熱忱和神經質的勇氣,讓織布這件技藝,在我身上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是做人處事的道理、是堅持到底的精神、是生活的創作等等,讓我能繼續踏實地走上文化這條路。


是貴人也是我的織布老師Sayun Kiyu林湲訢

    過去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延續了文化,現在科技發達了,相信我們有更多的方法能延續自己的文化。這次我選擇了用音樂,走上回家的路,相信大家一定也能用自己喜歡跟擅長的方式,找到一條屬於自己「回家」的路徑。   

(本文作者為花蓮縣萬榮文物館文專人員,「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