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達歷史博物館──讓時空重回四百年前的巴達維亞城
文‧圖/劉世龍
四百年前大航海時代的巴達維亞城(Batavia)與臺灣大員的熱蘭遮城(Zeelandia),在經濟與航運交通是息息相關,同時也因此將臺灣浮出在世界地圖上,成為世界重要的轉運站。對於臺灣來說,謎樣的巴達維亞城也就是現在的雅加達,是如何成為世界重要的經濟樞紐?對於每年來臺近三十萬的印尼移工來說,它究竟是怎樣一個國際大城呢?
四百年前巴達維亞城位於現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北區,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掌握東方貿易的最大轉運港。巴達維亞的命名來自荷蘭總督Jan Pieterszoon Coen,原本他想以家鄉之名霍恩(Hoorn)而取名新霍恩(Nieu-Hoorn),後來才以荷蘭的羅馬名Batavia稱之,也就是現在雅加達北區所謂的舊城區。這裡保留了殖民時代的建築特色,由於舊城區從以前便是雅加達的重要交通樞紐,是車水馬龍的公車、高速公路與火車轉運站。同時這裡有著舊殖民時代非常重要的金融中心,雖然時光荏苒,金融中心早已遷往內陸新城區,本區已不再復現過去政權控制中心的風光。
舊城的都市發展曾有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隨著運河兩側矗立著許多重要的歷史建築,每處都有相當重要的文化內涵,值得一一探索。如果要認識過去四百年前這塊土地發生了什麼故事,那我們可探訪現在的雅加達歷史博物館(Museum Sejarah Jakarta),位於雅加達舊城的歷史博物館,它原來是四百年前巴達維亞城的市政廳,外觀模仿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建造,但阿姆斯特丹市政廳為三樓建築,巴達維亞為二層建築。
|
|
市政廳外觀。 |
內部展示。 |
回顧這棟建築的歷史,Pieter de Carpentier總督(統治期間為1623-1627年)在1626年4月27日決定建造一座新的市政廳大樓,隨後在總督Joan van Hoorn統治期間於1707年1月25日進行了翻新,並在總督Abraham van Riebeeck統治期間於1710年7月10日竣工。當時,這裡除了是市政廳之外,建築還作為法院、民事登記處(居民在週日可以進行禮拜的地方)和市政委員會(Van Scheppen學院)使用。1778年荷屬東印度公司結束公司營運,而將建築歸為荷蘭殖民政府管轄,並由巴塔維亞藝術與科學協會(Koninklijk Bataviaasch Genootschap van Kunsten en Wetenschappen)所使用至1910年。
當巴達維亞市於1919年成立300週年時,荷蘭人開始對巴達維亞市的歷史產生興趣。1930年,成立了一個名為Oud Batavia(舊巴達維亞)的基金會,旨在收集有關巴達維亞市歷史的所有資訊。總督Tjarda van Starkenborgh Stachouwer(統治期間為1936-1942年)在1936年任命為舊巴達維亞博物館,1939年對外開放。1949年印尼獨立,荷蘭政府即將結束殖民政府,將管理權歸還印尼政府。因此該博物館將所有資產交付雅加達地方政府,並將所有館藏納入印尼國家博物館的收藏。爾後,在文化資產的保護下,維持該棟建築物的歷史意義並在1974年改立為雅加達歷史博物館。
|
|
雅加達歷史博物館側門入口。 |
博物館售票處。 |
雅加達歷史博物館試圖以更具創造性的形式,提供有關雅加達從史前到當今都市發展過往悠久歷史的資訊。此外,它還是印尼國內外各族文化交流和整個雅加達市歷史的中心。由於舊城區豐富的觀光資源,雅加達歷史博物館也一直致力於組織娛樂活動,在周邊還有偶戲博物館與陶瓷博物館,形成一個博物館群,以吸引遊客參與了解雅加達市的歷史,並提高對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
|
|
雅加達歷史博物館空間指引圖。 |
|
|
四百年前巴達維亞城的建築配置。 |
參觀歷史博物館的建築本身便是一個動人的體驗。整體建築維持著四百年前的建築樣貌,如果從北大門路(Jl. Pintu Besar Utara)進入博物館側門,將會有環繞壁面的近代壁畫,整體風格無違和感,雖然呈現的是殖民政府優越性與被殖民者的無奈,但是試圖再現巴達維亞市政廳過去殖民時代的風華。
|
|
側廊壁畫。 |
中庭。 |
走進一樓戶外中庭,後側為傳統餐飲區與辦公室,而前面最主要的市政廳主體建築,也成為博物館最主要的展示廳,這一區的地下層可看到當時囚禁犯人的囚室與彈藥室。由於這棟建築是當時行政中心,因此有許多防止外侮的武器設備。
|
|
囚房。 |
彈藥室。 |
要認識這整個巴達維亞舊城,可以從這個博物館整體建築與過去的歷史深入了解。巴達維亞城區開發形式與早期大員熱蘭遮城有些類似,除了巴達維亞城唯一碉堡外,沿著運河兩岸建立了許多相關的商行與行政區,從城市開發的規模可從過去的市場風景畫作,了解當時巴達維亞城人口稠密,加上完整的運河系統,是當時重要的金融中心。在各展示區可以看到當時所使用的精美家具與瓷器,雖然陶瓷展示不多但類型多樣,仍能了解大航海時代的陶瓷貿易史。
|
|
四百年前的西方陶瓷。 |
雅加達歷史博物館展出了自16世紀初居住在巴達維亞的荷人文物。每個展示主題室絕大部分的展示仍以當時空間屬性所使用大型傢俱陳列為主,這些傢俱在雕工上精美華麗,多數以物件去引人回憶殖民時期的榮耀。部分展示仍以當時在此生活的各族群服飾、生活用具精品陳列為主,尤其在一處仍有早期考古出土文物,雖然物件展出量不多,但也屬考古精品陳列。目前在這裡的收藏量並不多,主要是展現殖民時期的歷史。博物館內的展示其實僅是雅加達舊城過往歷史的一段縮影,如果想要更了解巴達維亞城歷史的榮耀,建議花數天時間按導覽圖索驥訪視周邊各棟歷史建築。由於這區觀光人口眾多,且交通非常繁忙,要注意個人安全,此外氣候的炎熱,每日猶如臺灣夏天的濕熱感難以忍受。
|
|
歷史家具陳列。 |
市政廳會議室歷史家具陳列。 |
|
|
考古陳列。 |
|
|
假日的舊城人行道佔據許多市民與攤販。 |
|
|
|
雅加達舊城今昔對照,勘測之地圖非常精確。 |
巴達維亞城外的市場。 |
巴達維亞城的範圍。 |
讓人納悶的是,巴達維亞這座城堡現在位於何處?令人唏噓的是,現在的巴達維亞城其實已成為一座廢墟,位於巴達維亞歷史博物館北端高速公路下方,僅剩斷垣殘壁不復見往日光景。我們利用四百年前的測繪圖與google衛星圖對照,絲毫無差。
根據歷史記載,巴達維亞城(Kasteel Batavia)的內部建築物也被荷蘭東印度總督Herman Willem Daendels(統治期間為1809-1811年)於1809年摧毀。由於巴達維亞城內並無廁所,因此每日排泄物必須倒入河裏導致河川污染,西方傳染病爆發使得舊巴達維亞城無法居住,因此總督Daendels將行政中心南移內陸,取而代之的是所謂新巴達維亞(Nieuw Batavia)。荷蘭東印度公司在Banteng廣場附近的Weltevreden建造了一座宏偉的宮殿,名為Het Witte Huis的白色宮殿。而原來舊巴達維亞城的城牆磚塊,也陸續拆卸並搬至新巴達維亞,成為建築的結構部分。但可惜當時總督Daendels因法國大革命返回歐洲,而這棟建築也未曾作為總督府使用。目前建築物仍保留做為印尼財政部大樓所使用。
而現在所看到的舊巴達維亞城堡的大多牆垣早已失修坍塌多數被拆除,原城牆被後來的改建破壞殆盡或民家佔據,已難尋昔日城堡的外貌。但現場探勘,便可知道巴達維亞城尺度規模龐大,目前仍可發現許多百年前的倉庫改建為俱樂部或餐廳使用,而有些區域則成為墳場或民宅。值得一訪的是,在原本巴達維亞城西北角的燈塔與舊倉庫建築所改建的Bahari海事博物館,可以看到當時的建築與航海相關貿易展示,值得探訪並另文介紹。
|
|
現今的巴達維亞城。 |
由雅加達歷史博物館至巴達維亞城的距離。 |
隨著四百年來的海進海退,原本的巴達維亞城位置隨著填海與海岸線變化已退為內陸。此外,由於雅加達北部沿海地層下陷嚴重,雖然有許多海埔新生地規劃成住宅與新港口,但衛生環境似乎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這一帶其實有許多當時所遺留的歷史建物,也許未來在地層下陷後,巴達維亞的歷史也將被後人遺忘。
印尼是一個文化多元與豐富的國家,過往的四百年,或許殖民的因素讓印尼有了更多的文字記載,但印尼本身文化內涵的精彩度,卻不是四百年的文字記載可理解的,尤其這與臺灣南島語族息息相關的文化連結,我們應試著以更開闊的胸懷去理解這個國家的多元文化蘊涵。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