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請浸──談牽手平埔特展之「展」「演」動能
文/林慧仙‧圖/林慧仙、賴冠源、陳冠彰、陳俊男
史前館南科考古館於2021年初推出「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本特展之策展理念,乃以凸顯平埔族群當代現況及文化復振成果為展示目標,過去幾期電子報中已陸續分篇介紹特展相關內容如〈牽手平埔──東部地區大武壠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祭儀復振與服飾重製〉、〈解讀「牽手平埔」特展田野中的幾個文化現象〉、〈「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中的祖靈信仰〉、〈移居東臺灣的「平埔族群」〉、〈回應轉型正義:「牽手平埔展」說了甚麼?〉等等,本文則試圖就展覽中幾項具創作概念或表演動能之項目策畫及理念,進一步探討在展演動能以及與觀眾對話之可能性。
同感西拉雅語復振現狀—VR互動作品「喚說其語 Ep.1 潛入西拉雅」
隨著科技發展,大量新媒體藝術如VR、AR等展示手法,近年來更為頻繁應用在博物館展示中。VR(Virtual Reality)中文意為「虛擬實境」,最重要的展示特色包含沉浸性、互動性及想像性等三大面向。VR能帶領觀者透過360度全景視野進入虛擬空間,彷彿身歷其境,更能同感展示議題內涵。
本特展為回應平埔族群語言復振現況,特地於歌謠語言單元區建置VR互動專區,提供民眾能同感語言復振之VR展示體驗,進而達到社會溝通並認識平埔族群語言復育現況之目的。「喚說其語 Ep.1 潛入西拉雅」為賴冠源導演VR影像互動作品,作品試圖藉由視覺、情境、行動來理解並與影像產生互動,讓觀眾體會並沉浸在西拉雅語的世界,藉以喚起民眾思考語言消失之困境。
|
|
民眾體驗VR裝置情形。 |
賴冠源導演VR作品「喚說其語 Ep.1潛入西拉雅」作品照(賴冠源提供)。 |
《地方腔—尪姨說:「」》看見從藝術家角度出發的西拉雅文化田野考察與觀點
博物館展示之內涵通常多為呈現某一特定知識體系或考究內容,展示內容大多符合在科學分析架構下之田野研究或調查成果。而除了知識體系展示架構之敘事方式外,如能有另一種從藝術創作角度或情感面向之敘事呈現,或許更能勾起觀眾對於展示內涵更多同理與情感連結。在本特展中,藝術家陳冠彰作品《地方腔—尪姨說:「」》便切合地提供了這樣的敘事途徑。
此作品於創作時期便長期與當時臺南市官田區社子村「四社公廨」田野訪查與互動。透過藝術家的田野實踐與其當代藝術語彙,以影像、田野故事多語文稿、聲音裝置等,多層次側面呈現了其訪談對象—西拉雅族祭司(尪姨)個人生命樣態、文化祭儀及語言使用狀態。本作品之展示,除了希望觀眾在展覽中看見屬於民族學觀點祭儀介紹外,更能透過藝術作品的轉介,感受其文化的生命張力與存在。
|
|
田野故事多語文稿(陳冠彰提供)。 |
《地方腔—尪姨說:「」》展場一景(林慧仙提供)。 |
平埔特展開幕演出
延續本特展彰顯當代族群樣貌之精神,開幕儀式分別邀請來自臺南、屏東與高雄三地平埔族群表演團隊演出,透過充滿動能展現之樂舞演出,串聯整體展覽及開幕儀式。邀演團隊包含了西拉雅族的Onini竹音樂團表演、馬卡道族的泰山國小古歌謠合唱團、大武壠族的大滿舞團,三個族群三組團隊分別展示了各自所屬文化不同演出型態與內涵。
文化部部長李永得親自出席特展開幕儀式,與演出團隊共同合影。 |
西拉雅語過去被語言學家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死語,但在西拉雅族人長年不懈的努力下,其語言復育成果可謂平埔族群中最為豐碩的族群,而Onini竹音樂團之創團歷程,更與語言復振之過程密不可分。此樂團演出之外在形式並非以傳統文化展現為特徵,而是強調語言元素,以輕鬆有趣、美妙優雅的西拉雅語歌曲,讓觀眾看見了西拉雅語復振的活力與精采,紮紮實實透過演出活潑重現西拉雅族語復育成果。而此成果也呼應特展歌謠及語言展區,展示了西拉雅族人投注大量心力所撰寫之西拉雅族語教本、各式閱讀刊物及音樂創作。
|
|
西拉雅族Onini竹音樂團演出。 |
特展之歌謠及語言展區一景(林慧仙提供)。 |
位於屏東縣高樹鄉的泰山國小,長期以來可說全校全力投入傳承馬卡道加蚋埔部落文化,甚至於學校設立屏東縣第一間馬卡道文物館。本次開幕儀式由校長親自帶隊,演出傳統古謠吟唱,展現馬卡道族在文化祭儀傳承的努力外,在學童純真宏亮且賣力展演的姿態中,更深刻感受馬卡道族文化復振的希望與感動。
學童當天所展現之傳統祭儀「趒戲」,每年皆於加蚋埔部落公廨前方刺桐樹下演出,而在本次特展「公廨與祖靈信仰」單元場景中,亦以虛實整合形式立體呈現大武壠族小林部落、西拉雅族吉貝耍部落及馬卡道族加蚋埔部落公廨場景。
|
|
馬卡道族泰山國小古歌謠合唱團演出。 |
公廨與祖靈信仰展區一景,右邊場景參考加蚋埔部落公廨。 |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了大武壠族人口最多的聚落小林村,為能讓頓失依靠的族人能逐漸克服傷痛重建自我生活,大滿舞團因此孕育而生。部落族人透過一次次演出,逐漸重拾部落傳統信仰與文化自信,而大滿舞團無論演出內涵及舞台道具形式等,皆深刻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開幕當天由部落耆老帶來神聖莊嚴之古謠演出,舞台並應用大量傳統祭儀道具,從表演歌曲、服裝到祭祀物件,強烈連結大武壠族傳統信仰與生活,也間接與展場各單元展件相呼應。
|
|
大武壠族大滿舞團演出。 |
公廨與祖靈信仰展區一景,參考大武壠族小林部落公廨。 |
平埔特展動能延伸—以部落為主體之藝文展演推廣
表演本就可藉由文本、語言、服飾、場景、音樂、道具…等多重敘事元素組成,為能凸顯如此演出動能在當代族群群象之展現,本特展在展覽後續並延伸規劃了多場次部落展演活動。希望透過部落族人親身的參與帶動,強化特展內涵及展覽動態能量。其中在演出規劃上,為能有效強化展場空間與族人祭典儀式內涵,展演地點特地依照表演內容,部分規劃於展場,以快閃形式將演出與相關展示場景進行疊合,接著再延伸至舞台正式演出。如此一來不但能為展場帶來一股表演動能,讓展場觀眾感受驚喜之外,也藉由部落族人的親身演譯,將文化特色鮮活地呈現在民眾面前,進而帶動觀眾至舞台空間觀賞完整樂舞演出。
|
|
大武壠族大滿舞團於展場快閃演出,吸引觀展民眾目光。 |
大滿舞團-從展場直接帶領民眾繼續前往展演舞台,創造新的觀展路徑。 |
|
|
展覽與演出融合-以演出動能凸顯空間展示內涵。 |
加蚋埔部落族人展場演出情形-吸引大量民眾圍觀。 |
除了演出活動之外,本次展演亦同時邀請各族群部落之平埔耆老及意見領袖進行主題座談,希望能在此過程中,透過不同文化脈絡與文化復振成果之相互觀看,促進更多平埔族群間之深度交流與對話,並同時創造一般社會大眾對平埔族群更多元的認識平台。期待透過「動」與「靜」,「展」與「演」、「空間」與「人」之交錯對應形式,帶領觀眾多面向的認識平埔族群,觸發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進而有助社會大眾在記憶中,雕塑出更加鮮活立體之當代平埔族群文化群像。
|
|
東部馬卡道族人特地前來觀賞展覽-並參與大武壠族主題座談-現場一同分享與對話。 |
東西部馬卡道族族親大會合。 |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管理中心研究助理,「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策展團隊)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