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解讀「牽手平埔」特展田野中的幾個文化現象

博物館頻道

  館藏解壓縮:解碼藏品的故事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162小時,考古的震撼教育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考古小尖兵—親子特別版

  在你的想像中"考古"是如何進行的呢?只是拿著工具向下挖而已嗎?NO!NO!NO!可能要像武俠小說裡的那樣練就一身武藝,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完成哦!

  1月23日卑南遺址公園配合寒假舉辦考古小尖兵親子特別版,這天小朋友帶著爸爸媽媽來到卑南遺址公園練功,經過了考古發掘、修復、想像的工具復原、實際操作,相信考古的功力倍增,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跟家人一起完成,往後都是美好的回憶。

文‧圖/李麗雲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36期 2021.2.1
 

  史前館南科考古館最新推出「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不管是流著眼淚跳出去的大滿舞團、民間廟宇有著平埔族群的文化元素、馬卡道族祭儀器物與排灣族連杯有著高度相似性,或是遷徙東部平埔族群在許多展現上與原住民族信仰與歌舞結合,告訴我們要學會理解與認識當代平埔族群的多種在地文化展現。

  刻正於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展開的「館藏解壓縮:典藏、採集、轉譯及多元應用特展」,是館方執行「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的成果展示。從各方面呈現在考古學、民族學、友善平權、博物館推廣、公眾教育、完備資通訊建置、數位典藏及資料轉譯等不同面向累積的收穫,希望從展覽帶給觀眾更多隱藏在背後的文化意義及歷史故事。

  來史前館實習,可以認識館方日常營運背後更多真實的故事。跟著研究典藏組的大哥大姊真實接觸考古現場、經歷遺址發掘的測量與紀錄、文物整飭與清洗陶片、巡視典藏庫、製作無酸紙盒等等,每一項工作都能帶人了解文物進入博物館前後所需執行的各種繁瑣細緻程序,並且從不同角度在實務中深刻認識博物館內部的運作,看到博物館少為人知的那一面。

 
 

解讀「牽手平埔」特展田野中的幾個文化現象

文‧圖/林建成


馬卡道族加匏朗部落的「捧盅」(八邊形雙連杯)。

前言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以分布在臺南、高屏及花東地區西拉雅(Siraya)、大武壠(Taivoan)及馬卡道(Makatao)等族群為主,亦為史前館分設本館、南科考古館的範圍。展示主軸規劃以近年來南科考古出土文物,加上館藏平埔族群文物為基礎,配合當代各族群文化復振成果,呈現平埔族群的文化變遷與樣貌。

  平埔族群在歷史演變與不同政權治理下,文化傳承面臨消失或產生變異,在策展小組分頭進行田野過程中,對幾個文化現象有特別深刻的印象。特別引用喬健(2009)詮釋「藝術人類學」的三個基本要件:「以人為本、整體觀念、跨文化的比較」做為探討的議題。

一、災難與舞團

  「以人為本」主要意涵是透過研究器物、歌謠或藝術表現去理解背後形成原因、人們如何觀看與應用等等,才能全面掌握其意義。在南部平埔三族群中,以大武壠族「大滿舞團」的組成無論在規模、表演經驗算得上是最突出的團體(註)。

詳全▲TOP

 
 

館藏解壓縮:解碼藏品的故事

文.圖提供/王仲群


特展櫥窗主題視覺

  最近經過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時,很難不被櫥窗內大大的方塊字體所吸引,這是史前館執行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的成果展示。

  已執行屆滿三年的計畫,特別在最後集結歷年各項子計畫承辦人激盪發想,結合研究成果和執行實績,規劃小巧但豐厚的「館藏解壓縮:典藏、採集、轉譯及多元應用特展」,呈現在考古學、民族學、友善平權、博物館推廣、公眾教育、完備資通訊建置、數位典藏及資料轉譯等不同面向累積的收穫。

典藏品解構與重組

  以「館藏解壓縮」為題的特展,象徵意義十分直觀,就如同在電腦中將各項文件檔案,透過壓縮以節省儲存空間,或者將眾多檔案彙整打包等的功能。「解壓縮」則是逆向解封,將原本壓縮的文件加以釋放,開啟裡面的各項文件及檔案。

詳全文▲TOP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162小時,考古的震撼教育

文‧圖/黃思綺


第一次經歷遺址發掘的學習

  2020年在史前館的實習過程,可說是我人生中經歷過最多第一次的經驗。之所以會選擇進入博物館實習,是因為大二時因應課程參觀了史前館的典藏庫,而那次參觀使我對考古學領域產生好奇,想深入了解研究典藏的實務作業內容,因此憑著這份簡單的憧憬,選擇到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實習。

  這次實習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博物館的文物收藏,並不是如我想像中簡單,反而是需要繁瑣的過程,並且經由人力及機器一一細緻管理。而這次的經驗不只是接觸館內的文物而已,我在這次實習接觸了遺址發掘、高程測量、文物整飭、清洗、量測、編碼、無酸紙盒製作、典藏庫巡視等各種工作。

富山II遺址發掘、高程測量

  實習中有三天待在富山遺址學習,由於發掘時常會因為計畫趕不上變化,例如原先規劃好的行程可能會因為當日的天氣、人力影響發掘進度。我和實習夥伴們在李能大哥帶領下學習考古發掘的技能,從指北針定坑,用水平儀測量出坑為基準面的高層記錄下,再由人工拉線拉出垂直水平2X2的坑口,後續則開始用鐵鍬、鐵鏟、小平鏟等工具進行發掘。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有兩個唷!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館藏解壓縮:典藏、採集、轉譯及多元應用
    活動時間:2020/12/22(二)~2021/4/25(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四十週年特展
    活動時間:2020/10/15(四)~2021/2/28(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拿麼厲害,在部落!
    活動時間:2020/9/21(一) ~ 2021/9/19(六)週二至週六 11:30-17:00
    地點:
    ◆ Mena'u i Kasavakan 看見建和
    建和部落鹿寮(臺東市建和里建和二街71 巷30 號隔壁)
    十人以上預約參觀請洽Alikay 潘晨綱0925-011-748
    ◆ Venaquan 在小米裡得更新
    拉勞蘭小米工坊(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 鄰21 號)
  • 繁花似錦‧人情之美:東亞族群織品展
    時間:2021/1/9(六)~2021/2/21(日)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第三特展室
  • 歌,住著誰的青春:唱出太魯閣族的時代歌謠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卑南遺址公園 

  • 「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系列活動二 【導覽+體驗活動】重疊/現:藍晒老照片
    活動時間:2021/2/6(六)10:00-12:30‧卑南遺址公園特展室及自然教室
    策展人導覽:黃郁倫、藍晒講師:林芊貝
    活動費用│酌收活動材料費400元(成品:3張明信片)│活動人數│每場20人│報名方式│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活動洽詢專線│ (089)233466#212 李小姐
  • 史前玉匠人
    活動時間:2021/1/23~2/10(三)開館日9:00-16:00‧卑南遺址公園
    三千年前的卑南文化人會利用台灣玉將它做成身上各式各樣的裝飾品。到底台灣玉有何特殊魅力能獲得卑南文化人如此青睞呢?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並且利用傳統工具學學卑南文化人高超的穿洞技術。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100元(另購門票)
    活動對象| 一般民眾 報名方式| 開館時間現場報名即可
  • 放假探索趣—寒假特別活動
    活動時間:2021/1/23~2/10(三)開館日9:00-16:00‧卑南遺址公園
    小朋友寒假哪裡去呢?卑南遺址公園的展示廳除了展示卑南遺址出土的寶貴文物外,還有很多好玩的3D照相與傳說故事哦,拿著我們特別設計的學習單展開一場自由探索的遊戲吧。
    活動費用| 門票費學生15元、成人30元
    活動對象| 國小學童、親子 報名方式| 開館時間現場報名即可
  • 環境教育外展課程【開放申請】
    活動時間:2020/11/1(日)~12/31(四)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目前史前館開放環境教育外展課程服務,將有專責環境教育人員到校服務,讓學生在校即可體驗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場次有限,歡迎學校立即預約報名。
    報名|089-381166#561孫先生(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0年01、0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