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繁花似錦 人情之美─東亞織品展」佈展側記

博物館頻道

  為部落長青喝彩:永續記憶的行動起點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帶給我的全新體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35期 2021.1.15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博物館帶給我的全新體驗

文‧圖/周暄喆

整飭過程與無酸紙盒製作

  在剛開始的實習工作內容中,我在研究典藏組接觸到的第一件事是文物拿取的點交作業,當物件從典藏庫暫時離開時,都要確認編號以及數量是否正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串玉鈴項鍊,數量總共100顆,每顆又只有米粒大,在點交的過程中讓我們這些實習生數到眼花撩亂。

  由於史前館正在進行展示廳的展示更新工程,過程中原本在展示廳的展品需要先暫時下架,先進行整飭作業才能重新回到典藏庫。由於這些展品長期處在展場中,表面不免都有一些灰塵或髒汙,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運用毛刷或吸塵器將這些表面汙垢小心去除,並且重新丈量它們的長寬高和重量,讓博物館能夠重新留存記錄。

  文物回到典藏庫所需的另外一項工作就是製作無酸紙盒。在物件的保存中,為了避免發生腐蝕,所使用的包裝材料都是使用無酸材質。我本來以為就只是簡單地根據公式畫完剪下來就好,沒想到過程中發生許多失誤,一不小心線畫歪、長度畫錯,導致紙盒做起來可能小了一點,就只好重新再來一遍。有了失敗經驗後,從繪製開始就會注意各種細節有沒有出錯,假如又發生就趕緊擦掉重來,最後我們成功做出一個屬於自己經手完成的紙盒。

運用吸塵器清理文物。

無酸紙盒半成品

文物測量。

現場發掘與陶片清理

  這次來史前館實習最讓我意想不到的,就是能夠到考古現場進行發掘!在前往現場前,我對遺址發掘的想像都來自電影畫面,一群人拿著小毛刷等工具,慢慢把土刷掉來找尋埋藏在地下的物件。沒想過到了現場不僅是這樣,我們從定坑開始學習,先透過指北針確認探坑的方位,並用線定出一個2X2公尺的正方形;接著用水平儀測量土地高度,以最高的點為準,每層向下挖掘10公分。本來想說挖10公分而已,沒有甚麼困難的,沒想到單單這10公分就讓我累到人仰馬翻,聽說動作快的話,這裡一天能夠挖到五層之多,讓我不敢置信。

  歷經幾天發掘之後,因為接連下雨,我們實習生的發掘體驗暫時停止。等到有機會再次前往時,已經到了第8層,並且發掘許多陶片了。下去探坑發掘時我開始小心翼翼,深怕不小心就把一些陶片弄碎。過程中帶領我們的大哥挖到了石針,很佩服他能夠在土堆中發現那麼小的器物,而且保持完整。隨著挖出的陶片越來越多,我也慢慢感覺到發掘的成就感。

發掘工具。

剛發掘出來的陶片

  在發掘結束後,我們便開始陶片清理的工作,主要是把陶片上面附著的土清掉,方便後續研究人員進行研究與拼接。剛開始我們都洗得小心翼翼,怕一個不小心就會把這些陶片弄得更碎,後來大哥告訴我們訣竅後,速度上就有所提升。清理的過程中也會去觀察有哪些陶器部位是自己認識的,也沒想到可以挖到那麼多陶片。

感想

  當初申請來史前館實習時,因為得知以往來館實習的同學都比較偏向靜態作業,像是拼陶片之類,本來心想我在這兩個月應該也會做差不多的事吧。想不到卻是如此多元豐富,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有新的事物可以去學習、體驗,讓我的實習生活充滿樂趣。

  經過這次實習,我了解到博物館員們並不是只要處理平時大眾看得到的展品,有更多過程都是平常不會被注意到的。在這些過程中都需要十足的耐心與細心,才能呈現給社會大眾一個好的觀賞體驗。

  在這短短兩個月實習生活中,感謝在各個不同專長領域指導我們的人,尤其是我們的帶導人姚書宇與王仲群兩位研究助理,讓我們可以去體驗博物館的各種事物,以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史前館。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2020年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實習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