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Covid-19傳染風險下博物館擬定公眾開放策略(上)

博物館頻道

  那一年,我們一起去歐洲文化之都:布農古調迴盪在馬泰拉

回想‧迴響

  在對外導覽的培訓與實踐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25期 2020.8.15

在對外導覽的培訓與實踐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

文‧mua sunavan施聿/圖‧林頌恩

  「青年返鄉」、「青年回流」,相信這是在原住民部落所期待發生的現象,由於我長年在外地生活,部落生活對我來說是件非常陌生的事,即使這是我的文化,但我也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背景感到陌生,這也是常見的「都市原住民」。

希望自己可以因為經歷在家鄉的一切,更認識自己

  這次返鄉的規劃,我猶豫了半年,我早已習慣都市生活,不僅是交通、資訊發達,對我來說,臺北是讓我感到安逸且有安全感的環境,畢竟北部是我成長的地方。要回來部落時,我心中還反覆思考,返鄉是正確的選擇嗎?但結論是,這不是我的選擇,而是心中一直嚮往著要擁有的「部落生活」!

  自從高中念了原住民專班,接觸到原住民議題,也提升自我族群意識,大學繼續念原住民專班,也參與了校內原住民相關社團及工讀。一次次的經歷,從最初單純的認識一直演變成了使命感,總覺得自己得趁著年輕真正回家一趟,不是想賺錢、也不是想得到什麼,回來部落才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歸屬感」。

  回來一個星期,跟著堂嫂ibu學習原住民產業的發展、行銷及忙於部落各種瑣碎的事情。字面上看似非常簡單,只要學習就好,但面對部落每一位族人,心裡多少還是會感到不安,一來不知道部落族人會如何看我這位返鄉的女孩,二來也會擔心是否會被族人放大觀察或是太過有所期待!

  我回來的時間,剛好遇上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娜麓灣樂舞劇團準備要回鄉展演《相信LATUZA》這齣在崁頂學習的布農樂舞劇,公所跟史前館都想要一起在回鄉展演的這個周末辦理活動,所以我就跟著堂嫂參加史前館辦理的崁頂3062老屋導覽培訓,還有史前館出版的點字書繪本《獵人的考驗─布農族的口傳故事》的說故事培訓,準備在7月18日、19日這兩天的走讀臺灣活動「走!跟著布農族獵人打獵趣」,來解說老屋展覽,還有講布農族繪本故事給參加活動的民眾聽。參與了部落與史前館合作的這一系列活動,讓我感受到我們在現在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影響部落未來的發展及轉變,因為我們不曉得,何時我現在所記錄、經歷的事情會變成未來的文獻。

  以我自己來做出發點,都市青年獨自返鄉學習,這不是多數人可以鼓起勇氣做到的事情,因為當我回來時,身邊朋友大多都是反對居多。所以我可以確認這件事情會帶給許多人震撼,但我想說的是,這不是我的選擇,而是只有這樣,才能填補心裡的缺乏!

  經歷這次活動從籌備到當天的付出,即使只是一本簡單的繪本導讀,也成了我的壓力,但這份壓力讓我很珍惜,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為部落分擔事情的開始。再來是在崁頂3062老屋聽到崁頂部落各家族遷徙的由來,聽完導覽才意識到自己能回來真的很幸福,因為這是我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訊息。尤其是在aliman導覽遷徙的過程中,我一轉頭看見屋外部落青年也正在帳棚下導讀繪本,小小一個場所裡裡外外聚集了部落青年,一起為部落努力著,這是很感動的部分。每個人藉著自己所經歷的生命分享,來延續老祖宗的精神,這份感動已經沒有任何詞彙可以形容,所以我當下是含著淚在旁邊做攝影記錄的工作。

  兩天的活動,第一天我們是跟一般民眾解說跟帶體驗,第二天就特別為視障者辦活動。透過這次部落與史前館合作的部落巡禮、3062老屋故事館導覽、繪本導讀一系列活動,特別的是,當我要服務的對象是視障者時,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瞬間感覺自己另一層面的觀察力已有所提升。

特別製作的模型讓視障朋友觸摸,讓他們知道祖先遷移時從多高的地方走到崁頂

  以往和明眼人相處時,可以透過肢體動作更具體表達訴說的內容,但這次對象不同,因此我要學會如何用簡單明瞭的方式並訓練口語表達;另外在陪伴者的身份中也學習到,要如何在最短時間內達到互相信任,而為了建立這份信任,也要提升自我觀察力。

  由於這是我第一次與視障者相處,一開始真的不知所措,不曉得要如何幫他們,也害怕自己笨手笨腳會傷害到他們,但人與人相處就是這麼特別,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默契。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始要引導視障者到另一個場所時,由於我害怕她會跌倒,因此一直緊緊牽著她的手,後來才發現這樣反而會讓他們更容易跌倒,所以應該要讓他們扶著我們慢慢前行。這時,我又學到了一課,人們何嘗不也是這樣犯錯,以自己所認為的模式去理解不熟悉的人們,以為這就是對方所需要的,但卻從沒有好好思考、觀察、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

  在繪本導讀的環節中,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理所當然服務方式也會不一樣。像我這組遇到的第一位大姊,她可以看到一點畫面,只是非常模糊,而且需要非常近距離才能看清楚,所以在繪本導讀時,只要大概用口述說明,她就可以理解了。

  不過第二位大哥則是完全看不到的狀態,所以繪本導讀的時候,需要全程、仔細說明繪本內容,也要引導他的手去觸摸繪本上的圖案,讓他能感受到當下環境,在引導過程中,也不能太快,摸到哪一個區塊就要帶點說明,否則繪本裡的線條複雜,會使他們不曉得圖案的輪廓。從一開始的生疏,慢慢地直到熟悉對方需求再來做相對應的幫助,我想這是我在活動中學習到的成就。

  活動過程中我也和他們聊天,發現在生活中,讓我認為平凡的事情,在他們卻是不易達到的,像是一朵花,大姊不曉得眼前的花朵是多美麗、鮮紅,也不曉得天空藍指的是什麼顏色。但相對的,他們比我們還勇敢,光是走路,要在一個看不見、沒有空間感的狀態下行走,就是像是叫我閉著眼睛走路,我根本走不到五步就不敢走了。

  一般對「弱勢群體」的解釋,指的是在生活上有困難的弱者,像是獨居老人、失業者、身心障礙者、原住民等,因此社會上會針對這些群體做分類,而這四個字對我來說也非常刺眼。但在這社會上,就是有這麼多特別的人,或許我們認為這是「弱勢群體」,但我總覺得這是個貶義詞,因為我們的身份不同、背景不同,我們無法理解彼此是以甚麼樣的方式如何生存到今天,所以從這次陪伴者、引導者的角色中,我學習到要時常轉換立場,而不是用自以為是的認知去理解對方。

  當然,返鄉做些甚麼、能做甚麼、要怎麼做,這些對現在的我來說還是個考驗,我的確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除了得將一切歸零重頭學習之外,每天也規定自己要反思為何能做這件事、那件事,用心去感受眼前一個個任務帶給我什麼領悟。而在這次與史前館合作的活動中我發現,原來我一直想尋找自己,這是條回家的路沒有錯,而且這條路幫助了我越來越「認識自己」。

(本文作者為崁頂部落族人,參與「走讀臺灣─閱在地‧閱有趣『走!跟著布農族獵人打獵趣』」與【MLA崁頂老屋導覽培訓與解說】工作人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