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突破對考古學既有的想像
文‧圖/郭鎧毓
歲月如流、日月如梭,為期約一個月的實習轉眼就過去了。這次暑期實習很榮幸能夠來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實習,雖然一個月的時光甚短,但卻體會了不少博物館中的酸甜苦辣,使我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此次實習的過程中,透過清點入館文物、整理考古相關登錄文獻等,實際接觸研究典藏第一手資料的形成過程與方法,使我能更有效率、更完整認識文物從出土、記錄,以至後續相關研究的建立方式,更有脈絡、系統性的打下研究基礎。
經由實際製作文物包裝(包含A級文物所需的無酸盒與槽模、B級文物的無酸隔板、C級文物的盒籃無酸襯墊),以及校對典藏庫房的櫃架編號,還有協助博物館秘室裡的哥哥姊姊們,使我能夠親自將系上課堂中所學有關文物保存方面的知識加以應用,此外也了解文物入館典藏的分類、編碼、分級等程序。
實際參與工作後,我也才瞭解原來出土文物並不是經過清理、分類、編號就能直接入藏,這方面的知識不是我腦袋裡原本以為的這麼簡單,其所涉及的層面廣泛,並且需要大量專業配合,過程中需包含如遺物清點、檢視清理、建檔分級、影像拍攝、分級包裝等層層關卡。
同時,我也有幸參與策劃一場以南科考古館常設展「博物館的秘室」為主題的親子教育活動,雖然時間上不能實際參與到活動,但在策劃過程中,藉由研究員以及芸甯姊向我們解說文物從起初的田野發掘,到後續入館的遺物整理,完整了解秘室在整個博物館裡所背負的角色及目的。而在看到活動成果照片以及我們實習夥伴們共同花費大量時間設計、構思題目的學習手冊成品,內心充盈著說不出的滿滿成就。
在整個實習的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參與一位法國藝術家的工作坊。在工作坊中,我們實習生被要求依據祭孔儀式中各動作(姿勢)所代表的文字,選出能夠代表或與考古相關的文字,例如:陶、玉、古等,再依據文字去做出相應的動作。藉由這次的工作坊,透過將考古與祭孔儀式的動作結合,突破了我對於考古學的既有印象如地層學與類型學,產生更多元的詮釋方式。
從起初的考古田野發掘所需應用的考古學,到後續文物入館時依據其藝術風格、器形等藝術史學核心基礎能力作為分級分類的依據,最後由博物館接手管理、典藏、展示。在這次南科考古館實習的過程中,深刻體會考古學、藝術史學、以及博物館學三種專業間的相互應用與合作之重要性;也透過實際操作博物館相關之實務,應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對博物館整體的運作機制與實務更為熟悉;亦培養我以更寬廣的視野來看藝術史,確立我的未來發展目標。
從一開始對南科考古館感到陌生,到最後對我而言成為具有學習與成就感的環境。在此想獻上我最真摯的謝意,感謝我的指導員芸甯姊,以及在過程中不斷協助我們實習生的瑩真,以及博物館秘室裡的大哥大姊、南科考古館的全體工作同仁,還有我的實習夥伴們,讓我擁有一個美好的博物館實習經驗。同時也祝福南科考古館鴻猷大展!
結語
從許多微小的細節上,可以感受到工作人員對待文物的用心之處,努力為文物打造一個舒適的典藏及展示環境,以供後人研究與認識往昔發生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故事。我想這種對於文物的愛惜之心和傳承交流古今生命價值的使命感,是作為博物館人最大的精神寶藏,也是博物館專業最重要的本質。我們期待著,這些物件能夠不斷有新的故事被傳唱。
|
與實習夥伴們協助文物分級。 |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生,2019年史前館實習生於南科考古館)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