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移動在花東的迷你藝術節─記2019年MIPALIW式的大溪地烏克麗麗樂團訪臺之旅

國際頻道

  他山之石: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大洋洲常設展廳

博物館頻道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上)

博物館頻道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本館太陽廣場的日晷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織寫歷史-排灣族傳統織布再續」

  本館委託卡塔文化工作室進行「織序」排灣族傳統織布夾織工藝科學分析工作,透過排灣族傳統織布工藝保存者ljumiyang (許春美)老師的協助相距百年後,將地織機系綁於身上,不畏懼現代化的衝擊,再次重現「Tjinnun 排灣織布」整體文化體系的樣貌。計畫係以107年度「館藏排灣族織品服飾傳統工藝科學分析計畫-織序」為基礎,在ljumiyang (許春美)老師帶領下,以排灣文化思維完整呈現傳統地織工藝科學分析。

  史前館在文化推廣與教育上,扮演著強力支持在地文化工作者的角色,回溯排灣族織布的傳統知識復耕,藉由史前館典藏排灣織品 進行分析紀錄工作,ljumiyang (許春美)老師時時刻刻深切地提醒傳習織者,除了實踐技藝,更要關注物件上的社會關係、階序、文化詮釋等內涵物件上的「語言」,這些其實和文化脈絡緊緊相繫,隱含著過去世代文化養成的軌跡。去(107)年,透過分析 40 件排灣傳統織布物件的織序,印證 ljumiyang (許春美)老師所知悉關於排灣織者技藝學習與養成的傳統,從初學 pinakatitan (一枝桿/平織)第一件開始學習, 到繁複的 kinaljagelesayan (二織桿/斜紋織織紋設計, 織者織作的學習流程完整顯見在博物館典藏織物之中。

  「織序」接續前案研究與分析,深入探索與建構,看見未來博物館的功能除了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之外,對於原住民典藏物件增加了「傳承的知識平台」此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此案例中,藉由 ljumiyang (許春美)老師過往織布文化養成經歷,進入群族文化脈絡之中,連結織布文化與傳統文化知識,並透過重製進行排灣物質文化知識體系修補,以互為關係的文化關聯交互對證,將所遺漏的文化表徵詮釋和制度補正,建構排灣社會整體樣貌。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09期 2019.12.15
 

  又匆匆又忙碌的年底總是有一堆事情追著你我跑,但同時也是檢視一年豐碩感恩收穫的時候。

  這期電子報很國際化,既有南島交流背後的安排設計與感動,也有參訪日本博物館得到的學習與啟發,明年將是史前館展開建築與展示更新頻繁忙碌的一年,所以也邀請大家找時間快來逛逛史前館本館的建築、多看太陽廣場的日晷、山之廣場與月亮廣場的一切景觀,因為明年將是一個新的開展。

  在即將結束2019年的此時,也預祝大家為即將到來的2020年做最好的努力與準備。我們明年見!

 
 

移動在花東的迷你藝術節─記2019年MIPALIW式的大溪地烏克麗麗樂團訪臺之旅

文‧圖/林頌恩


美景與美食總是把人們不分國界連結在一起)

原住民文化是連結臺灣與太平洋最好的橋樑

  Mipaliw(音近「米耙流」)在阿美語指的是你幫我、我幫你的意思,透過雙方互助、換工、同樣參與在對方的需求當中,幫助彼此達到彼此想得到的結果。正因為不是用金錢來處理,而是在共事過程中引動更多捲入來實現,就有了更多互動與創造性。2019年10月下旬,來自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島Rahiti ukulele & guitare 音樂學校成員回訪臺灣的行程安排,背後便是集結不同部落、部門、單位與個人的力量以mipaliw的方式來促成,具體實現攜手共創南島外交的動能。

  Rahiti ukulele & guitare 音樂學校,由具有百年歷史的大溪地華人協會成立。成員多半為退休人士,有深根定居當地多年的客家後代,也有歐洲後裔與玻里尼西亞原住民,不分族群都以生長在大溪地為傲,也都以大溪地文化為榮。37人此行主要是以海外演出旅行的方式遊臺灣,也造訪過去曾組團至大溪地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的部落與團體例如臺東排灣族拉勞蘭部落、卡拉魯然部落、撒布優部落、Amis旮亙樂團等。

詳全▲TOP

 
 

他山之石: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大洋洲常設展廳

文‧圖/林芳誠


民博著名的地標──太陽塔

  藉201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京都大會會議的空檔期間,筆者前往位於大阪府吹田市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以下稱「民博」)參訪。鑑於史前館執行的前瞻計畫,預計建置以太平洋、島嶼東南亞南島族群文化的世界南島廳如火如荼地規劃當中,民博的大洋洲廳(オセアニア展示[Oceania])正好是筆者可以仔細學習與借鏡的場域。本文將針對其展示內容進行簡要介紹,並分享參觀心得與反思。

  世界博覽會1970年在大阪舉辦,為了保存這些來自世界各地提供展示的生活工藝,民博於1974年因應而生,並於1977年落成;迄今已收藏近335,000件工藝文物,同時也在2017年建館40週年時完成常設展廳更新,現有9個以區域劃分的常設展廳,如大洋洲、美洲、歐洲、非洲、西亞、南亞、東南亞、中北亞及東亞(包含朝鮮半島文化、中國地域文化、阿伊努文化、日本文化)。有趣的是,若以方位來看,其展示動線是以「向東」行進,但實際上的參觀路線卻是以順時鐘方向走。

詳全文▲TOP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認識過去的N種方式─日本奈良平城宮跡歷史公園教我的事(上)

文‧圖/方鈞瑋

背景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以下簡稱ICOM)三年一次舉辦的大會今年(2019年)於日本京都召開,本次會議以「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為主題,重新定義博物館的未來及其轉型。正如ICOM的主席Suay Aksoy所言:

  這項主題本身就是一種聲明,關於博物館在我們多元社會的未來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博物館除了持續進行收藏、維護、溝通、研究與展示等主要任務外,他們已經轉變其實踐方式,以尋求與他們所服務社群之相關性(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會議手冊,2019)。

  由此可知,本次大會主題呼籲,21世紀的博物館重要的對話對象為社會與社群。博物館應該符合社會期待,更積極參與社會議題,擔負起社會責任。唯有博物館深刻體認其扮演著推動社會發展核心的角色,才能重新思考其定位。

詳全文▲TOP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本館太陽廣場的日晷

文‧圖提供/游清志


京都車站前的ICOM廣告看板

  「太陽廣場」位於史前館本館入口前方,以四周綠蔭圍繞著一個圓形水池而構成,圓形水池中央矗立著一座大型日晷,象徵悠久的史前文化。以日晷這樣的具體時間表徵來作為博物館的入口意象,正好契合本館成立的宗旨——史前;另外,配合圓形水池旁的12支大圓柱,如果從空中俯瞰,整個太陽廣場就是一個時鐘的造型,「時間」的建築隱喻不言可喻。

  再進一步探究建築意涵,本館建築分東西、南北兩大軸線。在東西軸線上,東邊的前門配置太陽廣場、西邊的後門配置「半月池」,這是因為每一次的日昇月落代表一天時光的經過,而東昇西沈是日月的運行軌跡,因此這樣的配置亦隱含著「時間」的寓意。(註)

  有關館前日晷的構建原理,日晷的形制有很多種,本館這一種稱為「赤道日晷」,因它直立式的圓盤很適合拿來做為造景之用,因此當初建築師選擇用來做為入口意象兼造景,但當時設計的原意僅止於造景,並未賦予它「標示時間」的功能。直到工程施工時期,經過一番資料蒐集及研究,才發現讓這日晷同時也具有標示時間的功能其實並不甚難,只需將建築師設計的原型稍微更動即可。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還原正名—臺灣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主題特展
    時間:2019/11/29(五)~2020/2/2(日)
    地點:本館館史室
  • 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
    時間:2019/4/17( 三) ~ 2020/1/5(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光雕投影
    時間:逢開館日10:10、13:30、15:1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3/31(二)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講座:

  • 療癒博物館:故宮文化平權巡迴講座
    活動時間:2019/12/18(三)14:00-16: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主講│許純瑋(行動藝術治療師)、游旻寧(國立故宮博物院教展處)
    故宮文物經過千年時間長河,就像人的生命不停變化流動,偶爾那些失望、失落、失常、失控的情緒可能會困擾著我們,當危機發生時瞬間掉入精神失序的黑洞。講座將由故宮的社工師和藝術治療師,聊聊將在2020年5月與精神障礙朋友合作的《#有精神-故宮與失序人生試驗場》特展,以博物館如何作為精障去污名化的倡議平台。詳情查詢

  》卑南遺址公園 

  • Queering the Museum: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巡
    活動時間:2019/12/6~2019/12/18(三、五)19:00-21: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宥宥親子餐廳
    卑南遺址公園第2度與女性影展合作,這次鎖定酷兒、轉型正義、移民經驗、東南亞與大洋洲區域的主題,精選5部參展作品邀請至臺東放映。搭配映後座談,希望延續去年引發觀眾對分類與認同、主流與非主流、壓迫與權益的省思外,也增加記憶、遷徙、世界南島的討論。 詳情查詢
    12/18(三)19:00-21:30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林羿綺|2018|台灣|15分鐘
    漂流廚房  陳惠萍|2019|台灣|81分鐘
  • 冬天暖陽。曬出台東藍
    活動時間:2019/12/21(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你知道太陽的光譜每一道都有不同的顏色嗎? 你知道太陽的光線每一道都有不同的味道嗎? 在冬日的暖陽下, 讓我們大手牽小手一起來體驗一場光線與沖印的好玩遊戲吧! 我們把藍曬廣場的藍曬圖搬家了, 從採集、介紹到沖洗, 讓我們玩出自已的藍曬明信片。
    活動費用│酌收活動費每人220元(成品: 六張明信片)
    報名對象│一般大眾、親子、教師
    報名方式│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089)233466#210 李小姐
  • 「練習,一起走一段」MLA 計畫成果特展
    活動時間:2019/10/5( 六) ~ 2020/3/1( 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博物館與在地知識,有什麼樣的可能?
    當代的博物館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想像,位居東部的史前館過去持續透過不同的層面持續與不同社群與地方鏈結。 2017 年到2019 年,史前館透過執行文化部委託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從展覽、工作坊與教育推廣作為途徑,與屏東、花蓮及臺東的夥伴以及地方文物館,透過三年的合作,陸續有崁頂百年展、歸途- 七腳川戰役110 周年特展以及戶口名簿工作坊等,本次展覽透過系統性地整理過程並進一步提出方法學,在共同實踐在地知識的道路上,逐步建構博物館與地方的網絡與夥伴關係。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