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編藝即生活─「走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田野紀錄與感想

國際頻道

  當文化遺產遇到觀光─我見西江千戶苗寨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崩潰與疲憊,邁向成就感超標的歷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93期 2019.4.15

當文化遺產遇到觀光─我見西江千戶苗寨

文‧圖/溫璧綾

殺年豬。

  2018年底有幸與貴州師大博物館館長一行,前往黔東南的苗寨觀察及體驗苗族的「苗年」。苗年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聚落,於2008年6月7日被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苗族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各地苗寨過年的日期並不相同,但大多在每年收穀子進倉後,從農曆九月至次年正月不等。苗年的傳統習俗一般包括殺年豬、打糯米粑、祭祖、吃團年飯、串寨酒、跳蘆笙等,部分地區還舉行鬥牛、鬥鳥、賽歌等活動(註)。

  作家余秋雨曾說:「用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正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縣,是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苗族的刺繡、銀飾鍛製技藝、古歌及吊腳樓營造技藝等,於2006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則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被選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但因苗寨過度商業化,已失去苗族的文化特色,而遭退出申報的預備名錄。

  文化遺產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可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或稱有形文化遺產(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稱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可移動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及水下文化遺產,如:歷史文物、歷史建築群、文化遺址、沈船及水下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有口述傳統、表演藝術、儀式等。中國於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第一次成功申請成為世界遺產後,各地地方政府競相「申遺」,希望能加入世界遺產名錄,造成了一股中國式的「申遺熱」。地方政府所屬的文化遺產一旦申遺成功後,除了知名度會大增外,「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也將帶來觀光利益及周遭的商業利益。

  西江千戶苗寨依山而蓋的木質吊腳樓,層層疊疊非常壯觀,這也是被稱為「千戶」的原因。進入苗寨需先支付門票費用每人人民幣100元,苗寨的大門只是入口處而已,要看到千戶吊腳樓,還必須自行提著行李,搭乘寨區提供給遊客的公車或電瓶車,才能到達景區。據了解,西江千戶苗寨每年的門票收入就達上億人民幣,其中約有5分之1回饋當地住戶,用以保留及維護傳統建築及文化。

  抵達苗寨的中心後,發現四周商店林立,店裡所賣的土產品大同小異,而且在網路商城上就買得到。街道上都是遊客及苗族傳統服飾租借攤販,寨區內穿梭著許多穿著苗族服飾的人們,但是他們大都不是苗族人而是遊客。筆者一行還鬧了個笑話,因為是苗年的關係,以為會有許多文化表演活動,當看到表演場上有一群穿著苗族傳統服飾的人,趨前詢問幾點有表演時,得到的答案是:「我們不表演,我們是遊客!」

傳統建築幾乎已變身民宿、客棧。 西江千戶苗寨。

  此外,幾乎所有的傳統建築吊腳樓已變身為民宿或是客棧,晚餐隨時都能提供傳統苗族慶典才有的長桌宴。無論是商店、客棧或是民宿老闆都不是當地的苗族人,而是跟他們租地的外地人。據說當地人無需再辛苦耕作,他們只靠這些租金就能過豐衣足食的生活,因此,造成了有些年輕一代好逸惡勞的生活模式。

  筆者一行體驗到所謂「傳統」苗族迎賓儀式,不是在此行參訪的西江苗寨而是在另一個朗德苗寨,不過並不是傳統式的「攔路酒」,而是非常滿足遊客觀光的形式;而所看到的苗年跳蘆笙也是在朗德苗寨。在西江所看到僅是表象的苗族傳統吊腳樓。當文化遺產遇到經濟利益,經濟利益被擺在文化遺產保護之前時,也是我們該思考的時候。發展觀光「賺大錢」雖然很重要,對於傳統文化的守護呢?猶如西江千戶苗寨,一旦過度商業化,就到了見山再也不是山的地步,很難再回去原有純樸聚落的樣貌。

朗德苗寨攔路酒。 朗德苗寨的表演。

註:苗年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