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編藝即生活─「走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田野紀錄與感想

國際頻道

  當文化遺產遇到觀光─我見西江千戶苗寨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崩潰與疲憊,邁向成就感超標的歷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配合4月4日兒童節特別推出「豬格動畫工作坊X兒童節特別版光雕」活動,課程分成「展廳導覽」、「逐格動畫製作」與「動畫幻影箱」三個部分,小朋友從中認識史前文化內涵、瞭解動畫創作原理,並動手創作。小朋友們的作品充滿趣味,跳舞的豬、被蘋果打到的豬、在泥把裡打滾的豬等等不同的情境故事,創作成品經由後製轉化為兒童節特別版光雕內容,並與原有的光雕影像結合,碰撞新的童趣火花!作品出現的剎那,大朋友小朋友們驚呼不斷,讓參加的親子留下深刻印象。

  史前館於2019年由正式推出國內首座室內光雕劇場,運用展廳巨型蛇紋岩探坑中庭空間,設置以高階影像融接系統與光學感測互動裝置及八聲道音響系統,配合聲效雕塑空間,搭配巨型玉玦造景,在L 型投影空間娓娓道來歷時萬年、跨越時空的人類活動歷程,將過去發生於這塊土地上曾經精彩上演的故事,重新由博物館以科技手法敘事再現。史前館光雕劇場於開館日下午4時40分準時播放,藉由沉浸式3D光影及互動特效呈現,邀請觀者置身其中,與先民一同感受相同星空下的那份感知與創造力。

文/邱瓊儀
圖/許慶霜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93期 2019.4.15
 

  只要有人類存在的地方,跨越時間與空間背景,就一定會有當地人們為了生存下來所必須擁有的手作技術。運用植物纖維素材編製生活所需物件如容器或是固定建物及物品等,都能讓人看到各地超凡的編藝技術。歡迎大家一訪「走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看看編器工藝從「史前」走入「現代」的脈絡與當代面貌。

  人們製作的物品經過時間成為歷史文物,長年傳承的技術以及相關的儀式也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然而當文化遺產與觀光相遇時,會帶來哪些益處與不可不慎的衝擊呢?位於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因多種特色被選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卻也因過度商業化而遭退出申報的預備名錄。這當中有甚麼樣的拉鋸與衝擊呢?

  在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實習,可以讓人跟著進入考古世界了解各種奧秘代號與神奇過程,其實都奠基於日復一日的操作細節。從袋子的編號解碼資訊、分辨石頭上是否有人為痕跡來判斷、從一袋陶片要找出彼此可能的關係來嘗試拼接與黏合,從一開始的崩潰到逐漸熟悉、克服而產生成就感,每天在館內有所收穫與成長的世界,就是實習由生轉熟最大的快樂。

 
 

編藝即生活─「走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田野紀錄與感想

文‧圖/林建成


1997年郭英男親自製作的fagal(置衣物籃)

  臺灣因地形氣候條件關係,盛產竹、藤、月桃等植物,適合做為編器使用,從史前時期迄今,先人們應用這些在地材料,製作出各類器物,帶來便利也改善生活,編藝亦成為重要的傳承技藝。

史前遺痕現編蹤

  從近代考古發現,新石器時期臺灣島嶼住民已有編蓆或編籃的能力。除了製作盛裝物品的容器外,亦大量作為固定工具使用,小至弓箭、石斧等工具,大則包括房屋或舟船等,可以說在食衣住行上均需使用到此一重要技術。

  考古學家從史前人製作的陶器發現,可能是在製作時會將陶胚置於草蓆或編籃上,造成蓆印紋與籃印紋的現象。從這兩種紋飾的出現,也間接得知史前人應具備編蓆或編籃器物的技術。

詳全▲TOP

 
 

當文化遺產遇到觀光─我見西江千戶苗寨

文‧圖/溫璧綾


朗德苗寨的表演

  2018年底有幸與貴州師大博物館館長一行,前往黔東南的苗寨觀察及體驗苗族的「苗年」。苗年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聚落,於2008年6月7日被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苗族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各地苗寨過年的日期並不相同,但大多在每年收穀子進倉後,從農曆九月至次年正月不等。苗年的傳統習俗一般包括殺年豬、打糯米粑、祭祖、吃團年飯、串寨酒、跳蘆笙等,部分地區還舉行鬥牛、鬥鳥、賽歌等活動(註)。

  作家余秋雨曾說:「用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正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縣,是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苗族的刺繡、銀飾鍛製技藝、古歌及吊腳樓營造技藝等,於2006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則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被選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但因苗寨過度商業化,已失去苗族的文化特色,而遭退出申報的預備名錄。

  文化遺產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可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或稱有形文化遺產(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稱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可移動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及水下文化遺產,如:歷史文物、歷史建築群、文化遺址、沈船及水下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有口述傳統、表演藝術、儀式等。中國於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第一次成功申請成為世界遺產後,各地地方政府競相「申遺」,希望能加入世界遺產名錄,造成了一股中國式的「申遺熱」。地方政府所屬的文化遺產一旦申遺成功後,除了知名度會大增外,「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也將帶來觀光利益及周遭的商業利益。

詳全文▲TOP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崩潰與疲憊,邁向成就感超標的歷程

文‧圖/張譯云


特別感謝考古隊的照顧,讓我學到很多

  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實習時,我第一個去的地方是本館的考古工作室,在此先認識石器和袋子標示的意思。袋子上的標示,例如CY-107、TP2、SC,像CY(忠勇)就是表示它從哪個地點挖出來的、TP是指開挖的坑位、SC則是地面撿到的意思。而字的顏色也都有它的意義,黑色是基本資料、紅色是重量、藍色是編號,這樣找資訊時會很方便、一目瞭然。

  袋子裡裝的可能是石器或陶片,我比較常接觸的是石器。第一次接觸時覺得很新奇,原本放在展示櫃裡的物品,可以這麼近、這麼清楚地拿著觀察,認識了網墜、砥石、石片等石器。網墜是一塊兩端有凹處、對稱的石頭,凹處部分可以用來綁線,長得很可愛;砥石就很像磨刀石,很大一塊;而石片是石頭做成石器時,被切割出來的廢料。

  拿到石器後,首先要在紙上記錄它們的形狀、顏色、材質和完不完整之類的資訊,它可能會是斷一半的,或是它的某一端有錘擊痕,這些都要記錄下來。其中我最不擅長的是分辨顏色,黑色、灰色、灰黑、灰褐……看到後來我都覺得自己有點色盲了。登記的時候,也會出現不知道這個石器是什麼的狀況,這時候大家會一起討論,它的特徵是什麼、哪些地方被磨掉、它原本是什麼樣子,來推測它應該會是什麼,雖然寫字寫到手很酸,但還滿開心的,也認識蠻多東西。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建築物大型投影沈浸式互動光雕
    時間:逢開館日16:4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智慧型博物館計畫成果展
    時間:2018/2/15(五) ~ 2019/9/1(日)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 走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
    時間:2019/4/17(三) ~ 2019/9/8(日)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主題活動:

  • 走讀臺灣-藝起來史前館
    活動時間:2019/4/27(六)9:00-17:00
    地點:本館、卑南遺址公園
    2019 世界閱讀日特別活動!不僅有本館「考古速報─舊香蘭遺址及上里遺址」展覽與卑南遺址公園常設展,讓大家實地走訪史前文化巧奪天工的工藝作品與遺址現場,更結合卡塔文化工作室的舊香蘭古琉璃工法介紹及燒製等DIY體驗,活動最後還有講述臺灣自然史的AR 互動繪本有獎徵答唷!
    活動費用│免費│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089)381166#789。

教育資源中心:

  • 雷射雕刻機應用課程
    活動時間:2019/4/20 ~ 21(六、日)9:00-17: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自造教室
    4/20( 六) 雷射雕刻製作屬於自己的一盞明燈
    4/21( 日) 雷射雕刻機應用( 二)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 元│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089)381166#592、523。

  》卑南遺址公園 

  • 2019 卑南遺址公園定向闖關挑戰
    活動時間:2019/4/20(六)13: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2019年卑南遺址公園結合4/18 國際文化資產日與4/22 世界地球日兩個重要議題,辦理「定向闖關挑戰」活動。本次活動賽制將採積分制, 每個點位有不同的任務與積分,其中亦包含不同主題的闖關體驗,在時間內取得最多積分者便獲得優勝,優勝者將獲頒精美文創禮品。
    活動費用│定向活動報名費每組150 元,可獲精美參加紀念品│
    網上資訊活動材料費每人20 元。
  • 【專題演講】蛇類知多少?
    活動時間:2019/4/27(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主講│杜銘章
    許多人看到甚至只是聽到蛇就怕,但是蛇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如果你願意敞開心胸了解牠們,你將發現牠們會為你帶來驚奇而不是驚恐。透過專業的解說和實體的觸摸,那個深藏內心的恐懼將逐步遠離,準備好走入蛇類的世界了嗎?
    活動費用│定向活動報名費每組150 元,可獲精美參加紀念品│
    網上資訊活動材料費每人20 元。 網上報名│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聯絡洽詢│(089)233466#210 李小姐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3、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