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崩潰與疲憊,邁向成就感超標的歷程
文‧圖/張譯云
特別感謝考古隊的照顧,讓我學到很多。
|
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實習時,我第一個去的地方是本館的考古工作室,在此先認識石器和袋子標示的意思。袋子上的標示,例如CY-107、TP2、SC,像CY(忠勇)就是表示它從哪個地點挖出來的、TP是指開挖的坑位、SC則是地面撿到的意思。而字的顏色也都有它的意義,黑色是基本資料、紅色是重量、藍色是編號,這樣找資訊時會很方便、一目瞭然。
袋子裡裝的可能是石器或陶片,我比較常接觸的是石器。第一次接觸時覺得很新奇,原本放在展示櫃裡的物品,可以這麼近、這麼清楚地拿著觀察,認識了網墜、砥石、石片等石器。網墜是一塊兩端有凹處、對稱的石頭,凹處部分可以用來綁線,長得很可愛;砥石就很像磨刀石,很大一塊;而石片是石頭做成石器時,被切割出來的廢料。
拿到石器後,首先要在紙上記錄它們的形狀、顏色、材質和完不完整之類的資訊,它可能會是斷一半的,或是它的某一端有錘擊痕,這些都要記錄下來。其中我最不擅長的是分辨顏色,黑色、灰色、灰黑、灰褐……看到後來我都覺得自己有點色盲了。登記的時候,也會出現不知道這個石器是什麼的狀況,這時候大家會一起討論,它的特徵是什麼、哪些地方被磨掉、它原本是什麼樣子,來推測它應該會是什麼,雖然寫字寫到手很酸,但還滿開心的,也認識蠻多東西。
【詳全文】▲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