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物典藏到虛擬展示
文‧圖/吳意琳
前言
3D 掃描是近年來測量與紀錄考古文物的一種新方式,亦是一種新型態的永久保存方式。借助其非接觸性與高精細度的數位參考資訊,我們得以進行虛擬的複製。換言之,在研究工作之外,關於資料登錄與數位備份,文物的 3D 資料也越來越多使用在博物館典藏以及文創活動上。
考古文物修復的最大問題是要面對脆弱的文物材質。有了這些 3D 相關新技術的支援,最重要的是,當我們有複製或修復的需求時,不會再發生一般以傳統石膏模製的風險。而在2017年,在史前館新的互動展示項目中放置了真實的文物模型,也從而創造了嶄新的博物館體驗。
背景
基於長期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史前館擁有豐富的典藏文物,在文物修復與保存上亦投注相當多心力。目前三維掃描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文物修復與保存進入「數位時代」。簡單來說,脆弱的文物保存其最高原則是避免任何外加物質,包括接著劑與黏著劑等,然而為了研究與展示目的,需進行加固與修復。這些動作在某些程度上也都是一種對文物的傷害。
三維掃描技術高精度的紀錄方式,提供研究人員利用文物模型進行研究的可能性。利用數位複製的原物件,可以進行各式測量與虛擬修復。文物本身可以保持原本出土時的最佳狀態,不用再遭受反覆的拿取、黏合;也避免了黏著劑變質或文物長期暴露於展示環境等棘手的問題。
互動新展項
在前述考古研究與三維掃描技術的雙重進展推動下,史前館爭取了智慧博物館的大計畫,對展示進行科技導入的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完成了許多互動展示,在臺灣的博物館界都是首次出現。以臺灣史前史陶器廳完成的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展示為例,我們將展示廳原有的製陶場景與虛擬 的3D 人骨模型、出土文物模型進行定位與結合,觀眾在展場現場可獲得近距離欣賞文物以及與史前人物互動的驚喜與樂趣。同時我們也以創新手法,免去穿戴任何載具的方式,提供民眾以最輕鬆的方式體驗高科技展項。
另一項創新的展示,則利用了史前館原有的熱門展項──實體標本文物年代表與臺灣遺址地圖,擴增了虛擬文物修復模型隨選功能。觀眾可以在展示現場參觀完實體的文物年代表與遺址地圖後,操作電子平板,點選各個年代位置,即可觀看文物模型。系統亦可連結至文化部的文物典藏網,觀眾可透過雲端系統取得更多關於文物的資訊。這項互動展示也有手機的APP版本,提供民眾下載後帶回家繼續體驗。
史前館致力於三維空間建模的文物紀錄方式開發,同時亦搭載最新的擴增實境(AR)技術導入展示廳,提供民眾最新的V-體驗,未來虛擬博物館(Virtual Museum)的展示模式。在這條從3D文物典藏到虛擬展示的研發道路上,希望能越走越穩,明後年我們將持續規劃光雕投影劇場及國際多語線上博物館,期能為東部及全國的參觀民眾提供最先進的科技體驗。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