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卑南族研究的多音聲軌:記第三屆「卑南學」學術研討會

考古探索

  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與遺址(上)

回想‧迴響

  2017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實習的日子裡,增加社會經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59期 2017.11.15

卑南族研究的多音聲軌:記第三屆「卑南學」學術研討會

文‧圖/王勁之

  「卑南學」學術研討會是一個以卑南族相關調查、研究與記錄為主題的跨學科研討會,自2013年起,以每兩年一屆的方式持續召開。歷屆研討會的發表內容,經過整理後集結成冊,於隔年出版成為專書,至今已發行《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及第二輯。

  2017年11月4日(週六),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際會議廳舉行了第三屆的「卑南學」學術研討會,本屆主題訂為「言說與記述:卑南族研究的多音聲軌」。會議地點。本屆聯合了文化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作為指導及主辦單位,並由臺東縣卑南族研究發展學會負責承辦。臺東縣卑南族自治事務促進與發展協會、Pinuyumayan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及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三個機構則參與協辦。

  經過公開徵稿及邀稿的過程,本屆研討會集合了18位作者,共計發表了17篇與卑南族群相關的各類研究論文、田野記錄及族語語料。前述各項研究及調查資料,安排為五項專題:(一)書寫觀察;(二)族語文學;(三)知本專題;(四)部落研究;(五)教育專題。


第三屆卑南學研討會與會者留影。

  在專題(一)「書寫觀察」當中,林志興博士提出對於普悠瑪部落歷來書寫與創作活動的觀察與分類,將之區分為日常書寫及創作書寫二大類別,並以Pakawyan家族的書寫與文學活動為例進行說明。陳俊斌博士所發表的〈內外交演,唱我部落:巴布麓薪傳少年營唱出的文化意義〉,則以今年巴布麓部落受邀前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參加關渡藝術節開幕活動及演出,以及報名臺東縣政府主辦的第二屆「風起原舞˙樂動台東」原住民樂舞競賽作為比較,說明部落在當代文化實踐中所呈現的內演與外演現象。他認為巴布麓族人在受邀遠赴臺北藝術大學的文化展演中,將年度拜訪親友的semimusimuk部落活動轉化及擴展,因而納入了遠方的朋友。相較之下,在參加臺東當地的樂舞競賽時,反而有著更大的隔閡與距離。本場次第三篇發表為〈卑南族的身體裝飾――手紋和「黑齒」〉,由來自日本的山本芳美教授以中日文獻及臺灣田野經驗進行比較與分析。

本次研討會新增加族語文章類別,更多族人發表者將從事文化工作的心聲也透過文章發表出來。

  專題(二)「族語文學」,分別邀請了來自南王、建和及知本三個卑南語系方言系統的耆老及族語文化教師,以卑南族語提出專文發表。這是本屆研討會的新嘗試,但也是自創辦「卑南學」伊始,卑南族人便一直念茲在茲的心願及目標。研討會發表上,除了悅耳的族語朗讀,鄭玉妹校長及洪渟嵐老師兩位發表人也分享了長期從事卑南族語保存與研究整理的寶貴經驗分享。

  專題(三)「知本專題」,也是一項新作法。Katratripulr(卡大地布/知本)部落近年來種種社會與文化實踐活動,引發了許多關注,豐富的內涵,支撐起以單一部落組成的專題場次。發表人陳映君、張至善及林頌恩,分別以天主教的本地化、當代原住民運動與自然保育(守護知本濕地),以及博物館與社群合作部落地名出書為主題,討論卡大地布(知本)部落的相關議題。

透過主題研究,發表者、主持人及評論人在研討會現場不分族群別皆有很好的交流。

透過主題研究,發表者、主持人及評論人在研討會現場不分族群別皆有很好的交流。

  專題(四)「部落研究」,則是集結發生在各個部落及領域的不種主題,由陳叔倬、林和君、王勁之及陳美齡四位發表者,分別以生物人類學、民間精怪傳說、飲食文化及喪葬習俗變遷為主題,分析及討論卑南族社會文化所呈現的今昔差異,及其發生變遷的基礎與動力。

  最後一場次的專題(五)「教育專題」,也是近年來卑南族人所日益關心的議題。隨著「實驗教育三法」在2014年11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對於少數族群文化傳承與教育的落實,提供了新的想像願景與可能性。具有121年歷史的臺東縣立南王國小,在2017年8月更名為「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成為全國第一所卑南族實驗教育小學。關心卑南族文化教育及傳承的四位發表人江育喬、余明旂、謝雯穎、賴俊兆,分別從Likavung(利嘉)部落的成年禮、Pinaski(下賓朗)部落的織布前輩、Kasavakan(建和)部落的族語以及卑南族自辦民族學校等議題切入討論及思考。他們認為除了爭取外部提供的機會與資源,保存傳統文化的最重要關鍵,仍在卑南族群本身的投入與付諸行動。當本屆大會司儀洪簡廷卉提到:「如果我們自己的文化夠強的話,任何外來的變動,都只是讓我們更強!」,此時現場響起了如雷的掌聲。

  回顧過往的發展過程,「卑南學」學術研討會從2013年創始,一路走到2017年第三屆研討會,不但持續納入了更廣泛的研究領域,同時也如願加入了卑南族語的專題,這也是本屆主題訂為「卑南族研究的多音聲軌」的原因之一。2016年7月,「臺東縣卑南族研究發展學會」正式立案成立,以組織化的工作團隊,持續推動著卑南族群相關的各項議題研究。除了邀集及匯聚當代各領域的專家與機構的研究成果,同時也積極培養卑南族人對於研究各自部落議題的興趣與能力,期望藉此促進並掌握自我族群文化、歷史與社會議題的發聲權及詮釋權。

  促使「卑南學」成為一項專門的研究領域,乃是當初倡議及催生「卑南學」學術研討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從2013年發展至今,不但穩定朝向此目標推進,而且對於近年來其他族群發展辦理自身族群之學術研討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排灣學」、「魯凱學」以及東部「布農族的知道論壇」,都是「卑南學」的好夥伴。

  未來,冀望各族群均能朝此方向努力及邁進,這同時也是文化部持續推動地方學的重要目標。對此,史前館也非常樂意參與其中有所效力,一起為建構族群知識來努力。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