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軟玉!硬玉!什麼是臺灣玉?

博物館頻道

  以藏品重建博物館與原住民族社群間的關係:史前館的例子(上)

博物館頻道

  參觀史前館互動體驗新亮點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53期 2017.8.15

軟玉!硬玉!什麼是臺灣玉?

文‧圖/楊小青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6年底推出「玉見臺灣」大展,豪氣展出七百餘件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看板文字說明這些玉器應該都來自花蓮豐田地區,是臺灣玉,也是閃玉,或是俗稱為軟玉,同樣是玉,怎會有這麼多的稱呼?

  在華人的傳統上,只要是漂亮的石頭都可以稱為「玉」,因此這些漂亮的石頭往往依據產出地點,而有「和闐玉」、「藍田玉」、「獨山玉」、「岫岩玉」等等的稱呼,所以「臺灣玉」自然指的是臺灣豐田地區出產的玉石。但根據法國礦物學家Alexis Damour(1835)對「玉」的定義來看,真正能稱為「玉-jade」的礦石,只有「閃玉-Nephrite」和「輝玉-Jadeite」兩種,俗稱為「軟玉」和「硬玉」。單從字面上看「閃玉」和「輝玉」兩種玉石,可以理解前者主要由閃石類礦物構成,而後者應該是含有輝石類礦物的玉石。然而從礦物的物理性質來看,輝玉和閃玉的硬度都是介於摩氏硬度6(以正長石為代表)和7(以石英為代表)之間,為何又分別稱為「軟玉」和「硬玉」呢?

  所謂的摩氏硬度(Mohls’ scale)是一種利用兩種礦物互相刻劃是否留下刻痕的方式,來判斷礦物的相對硬度。西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科學家泰奧佛拉斯托斯(Theophrastus),已經在著名的專書On Stones中說明:可以利用互相刻畫的方法來瞭解自然界物質的相對硬度,只是當時對礦物的了解有限,知道的種類也不太多,因此這種方法並未受到太多的注意。

  直到19世紀,野外地質學與礦物學家Friedrich Mohs,才真正有系統地訂出礦物硬度表。摩氏利用阿爾卑斯山地區常見的滑石、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及黃玉等礦物,依序訂出8個相對硬度等級,再加上藍寶石及當時已知最硬的礦物-鑽石,總共列出10個等級,即所謂的「摩式硬度計」(圖1)。

 
圖1.礦物摩氏硬度(相對硬度)與奴普硬度(絕對硬度)對照圖(作者自繪)。

  這個硬度計表現的是礦物的相對硬度,並不需要用儀器測量每種礦物的絕對硬度,對於野外地質學家而言,十分方便好用!比如閃玉的摩氏硬度為6.5,表示長石是無法在閃玉的表面留下刻劃,但是我們可以用石英在閃玉表面留下刻劃的痕跡,至於在自然界與閃玉時常伴生且顏色、外觀非常相似的蛇紋岩,因為硬度只有4.5,用硬度來區別閃玉與蛇紋石的確是野外工作時很好用的工具。那對於鑑別所謂的「硬玉」與「軟玉」,硬度是否也是好用的工具?


圖2.日本系魚川青海地區出產之輝玉礦石與顯微照片(引自網路)。

圖3.臺灣豐田山益礦區具良好解理的閃玉礦石與顯微照片(陳惠芬提供)。

圖4.閃玉礦床分布圖。紅色星表示著名閃玉礦床與蛇紋岩共生,黃色點為板塊邊界蛇綠岩套出露點(引自網路)。

  從地質學角度來看,輝玉和綠色閃玉都是賦存於板塊邊界的大地構造環境,同為板塊運動的產物,然而要生成兩種玉石的原始材料及需要的溫度與壓力環境有所不同。當板塊的擠壓力量影響大於岩石的受熱反應(地質學上稱低溫高壓環境),岩石中常見的石英礦物會和接觸的正長石礦物反應形成鈉輝石(jadeite),這種岩石就是所謂的「輝玉」。輝玉組成礦物的外型通常是顆粒狀,因擠壓力量讓礦物互相緊密鑲嵌在一起(圖2),岩石因此呈現相當大的強度。

  反觀閃玉的形成,與板塊邊界斷層中流動的熱水溶液有著密切關係,當受到地底高溫加熱的地下水進入原屬於海洋板塊的蛇紋岩岩體,高溫水溶液和蛇紋石反應形成透閃石(tremolite)。這些長柱形的透閃石礦物往往因為擠壓力量形成定向的規則性排列(圖3),造成閃玉通常有良好的解理發育(容易受外力作用而裂開),岩石感覺上就不夠強硬,因此有「軟玉」的別稱。因此即使鈉輝石與透閃石的摩氏硬度都是6.5,但兩者所構成的玉石卻有「軟」、「硬」之分。

  蛇紋岩與熱水溶液作用普遍發生在板塊邊界處,但是發生所謂低溫高壓帶的地質環境卻相對稀少,因此閃玉礦床很普遍地分佈在世界各地,輝玉礦床卻只出現在少數地區(圖4),如緬甸的喜馬拉雅山脈、美國加州的落磯山脈及日本的阿爾卑斯山脈等地。中國從八千年前的興隆窪遺址便開始發展玉文化,閃玉溫潤的質感自此深受喜愛,儒家便以此來形容君子之風骨。

  輝玉受限於產地稀少之故,中國社會一直到十五世紀的明朝末年,才開始認識且普遍地使用緬甸輸入的輝玉。顆粒狀的緬甸玉講究的是透靈質感,以細顆粒、透光度高的玻璃種輝玉為上品,臺北故宮典藏的「翠玉白菜」即是著名的緬甸輝玉雕件。

  臺灣玉文化的發展大約始於4000-5000年前,當時基於閃玉良好的韌性,有很高的比例製作成玉錛一類的工具。至於把閃玉琢磨成飾品,在3500年前的卑南文化時期才真正被發揚光大,如史前館典藏的人獸形玉玦、玉管、鈴形玉串飾及喇叭形玉環等四件國寶,都是以臺灣玉製成。後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金屬器時代,臺灣史前文化人也透過逐漸興起海上交通,進一步在環南海地區寫下「臺灣玉路」的傳奇故事。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副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