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菲律賓原住民的處境:Thomas Gibson教授對話

國際頻道

  觸摸世界: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之無障礙展示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魔鬼藏在細節裡的考古工作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41期 2017.2.15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魔鬼藏在細節裡的考古工作

文‧圖/翁載富

  就像小時候看到電視上介紹挖到的恐龍化石一樣,看著如何去一步一步清整出這些恐龍化石,令人越看越入迷。所以我做了這個覺得對自己意義非凡的決定,就是到史前館南科籌備處實習。


墓葬拍攝。

  在這短短兩個月的實習,學習到了許許多多考古方面的專業知識,這才發覺,原來並不是只有挖掘恐龍的化石才叫做考古。考古也不僅僅只是把骨頭或是前人所使用的器具發掘出來而已這麼簡單,其實裡頭還蘊含著很大的學問,真的就是魔鬼藏在細節裡。表面上看不到許多細節,但只有親自體驗過才會知道,這裡面有許多技巧跟經驗的累積。

  在這兩個月的實習過程中,有許多大家分工合作的部分,例如墓葬的吊運、玻璃纖維的切割、人骨清整、拍照、紀錄、繪圖、取起等許多步驟。

  墓葬吊運的過程,需要非常謹慎,假設一個不小心的話,可能會造成工安的問題發生。吊運的過程中,除了時時刻刻要注意其他人的站位外,還要確保墓葬是固定牢靠,這樣才可以進行吊運的動作。


墓葬紀錄撰寫中。

  玻璃纖維切割的時候,必須要全副武裝,戴上口罩、穿上防護衣,就是了避免沾染上玻璃纖維的粉末而造成發癢的狀態。切割的時候,機具的持拿方式也是重要的環節之一,還有要注意當時的風向是朝哪個方向吹,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事項。

  關於人骨的清整,這部分需要很專心且細心清整,才不會破壞了人骨組織。尤其有些人骨真的很脆弱,可以說幾乎就像是脆笛酥一樣,不小心的話輕輕一碰就碎,這部分真的需要手巧且細心的人來處理。當然,經驗的累積也有差別,俗話說熟能生巧,當有一定經驗的時候,師傅們可以預判出骨頭的走向,這部分讓我崇拜不已,畢竟這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下來才有辦法做到。

  當清整結束後,這時就換到了另外一個重點,即墓葬的拍攝。在這拍攝的過程中,不是像外表看到按下快門那麼簡單,其中還有許許多多小魔鬼藏在裡面,例如單眼相機的設定、燈光的架設、畫面的比例、拍攝的重點。當中我覺得最令人害怕的部分就是拍攝全景時,因為拍攝全景需要爬上小梯子,雖然梯子看起來沒有很高,但是爬上去的時候,腳都會不停地發抖呢。而且在上面不只是站著就好,還要拿著一台昂貴的單眼相機來拍照,當全景拍攝結束後,大家才能鬆一口氣。照相的流程跟技巧也有階段性,首先是全景,接著是分段拍攝如頭部、齒牙、單肢骨等,最後則是特別拍攝病理現象,以及陪葬品。

  拍攝結束後,接下來就是要來做紀錄了。紀錄又是一大門學問,需要搭配先前在田野的資料,再來撰寫目前人骨的概況。需要撰寫墓葬的葬姿、觀察性別、由齒牙的磨耗及其的特徵部位來判別年齡。再來也要觀察該具墓葬是否有病理現象,這部分不僅僅是激盪腦力,也要有敏銳的眼力,才有辦法判斷出整具墓葬的狀況。

  在紀錄之後的步驟,來到了美術的領域,也就是所謂的描繪了,為什麼要繪圖呢?這是因為有些細節無法透過照片表現出來,所以就需要繪圖來輔助觀察,避免人骨後續的流程處理後,而無法再觀察到當初的情況。

  到了初步整理的最後一個步驟,也就是將墓葬從土裡取出,這也是一個浩大工程。由於取出的狀況會對未來後續步驟有很大關係,後續有可能會需要再做進一步整理,因此在這個步驟,必須要儘量保存墓葬的原始狀況,避免取起時造成的過度損壞,使得往後步驟無法復原墓葬人骨。

  經過了這兩個月之後,我收穫蠻多的,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懂的情況,到現在知道成年人的全身骨骼有幾塊,或是拍攝人骨的技巧以及墓葬紀錄的撰寫等等,不過繪圖部分的學習還真的有待加強。

  謝謝史前館南科籌備處願意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有機會在這邊實習,也謝謝實習過程中一直幫助我的各位大哥大姊們。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博物館學組研究生,2016年史前館實習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