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新體驗:鑽木取火
文/邱瓊儀‧圖/公共服務組
展廳導覽與互動體驗。 |
掘地重升-火坑製作。 |
火箭爐製作教學。 |
3種工具鑽木取火體驗。 |
鑽木取火。 |
氣候潮濕只鑽出白煙。 |
活動後點心-烤棉花糖。 |
說到史前文化會讓您聯想到什麼?小朋友們:原始人、石頭、獸皮、打獵、捕魚,還有還有,鑽木取火!是的,火之於人類文明的貢獻卓越,原始人茹毛飲血,在無意間發現被火烤過的肉類更有味道、又可以驅趕野獸保護自己、還可保暖與照明,因而學會用火,甚至發展出取得火種的辦法,也促成文明的發展。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知用火煮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更利用火來燒製陶器,逐漸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模式。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著重於史前文化的展示及教育推廣,為了讓來訪遊客更認識臺灣的史前文化內涵,特別在開春推出以史前文化為主題的「雞祥如意─火力全開~原始小科學─鑽木取火」活動,體驗營分為2月9日與10日兩梯次。活動一開放報名隨即額滿,報名人員不僅是小朋友,更有家長全程參與,對於鑽木取火體驗躍躍欲試,最後無論大人或小孩都大呼:「好累哦!」、「真的很難耶!」但大家對於參與活動都表示很開心,未來還要參加不同的體驗行程。
本次體驗營的設計以博物館最重要的展示與主題導覽切入,讓民眾獲得先備知識後,再搭配體驗式活動進行。營隊由小隊輔帶領,將原有史前相關展示內容串連,帶大家體驗博物館新的互動裝置,滿足了不同於平常參觀的體驗探索學習過程。
史前館在105年智慧博物館計畫中更新了展廳展示裝置,運用了新科技媒體,將艱深的科學、考古研究轉化,以13項互動裝置讓民眾更容易親近與理解,透過遊戲來認識臺灣的人文與歷史。
參觀過程中,小朋友們覺得特別驚喜,尤其對於能透過鏡頭融入史前人群中,更覺得有趣。大家也透過手機與平板,瀏覽全臺灣第一個「3D文物資料庫」,並運用載具Cardboard眼鏡體驗VR(虛擬實境)影像。藉由多樣化的博物館體驗規劃行程,讓參加的民眾透過口碑,也達到行銷宣傳的目的。
下午的重頭戲鑽木取火體驗分為三個部分:素材蒐集、掘地重升─火坑製作、鑽木取火等三種不同種類的原始工具。小朋友們先分組蒐集點火的素材,還比賽製作火坑,最後輪流嘗試不同的鑽木取火方式,當天雖然寒流來襲,每個人卻忙得汗流浹背。
試過三種工具後,大家一致表示,拉弓式工具最省力輕鬆,也最容易冒煙;滑竹式工具最累也最費力。美中不足的是,兩梯次營隊約80人參與,最後都還只冒出白煙,取不出火種來點燃,但大家因此瞭解火的重要性,也體驗史前生活的辛苦與趣味。最後由史前館志工謝劍飛擔任講師,教導大家利用回收的鋁罐製作環保火箭爐,讓大家知道科學原理,同時傳達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鑽木取火的三大要素分別為氧氣、助燃物與燃點,主要是利用木原料粗糙及木材本身是易燃物的特性,透過磨擦而生熱的原理,將累積的熱能轉移到易燃物(乾燥的媒介物,如易燃的芯絨、芭蕉根纖維,或是木、竹、棉絮等有機物),生出火星點燃。但在生熱的同時也容易被周遭空氣冷卻,所以鑽的時候要快,不能鑽鑽停停要集中火力,但是臺灣因空氣潮濕的關係,相對失敗率本來就很高。
史前館副館長林志興受訪時指出,就目前所知「火」已有50萬年以上的歷史,對於人類文明的演進有相當大的影響。史前文化雖已不存在,但我們透過活動讓親子透過實際操作體驗來探索與瞭解火的面向,以發現與探索文明的歷程與重現過去,讓小朋友從做中學、了解史前文化。
全聯總裁徐重仁於〈全聯接手宜蘭傳藝!徐重仁:打造印象深刻的旅遊經驗,光靠創新還不夠!必須做到這件事……〉一文指出,「打造印象深刻的旅遊經驗,光靠創新還不夠!一定要有『體驗』,才會記憶深刻」,史前館為了推廣文化教育、傳承文化資產,也希望能持續提供並開發不同的參觀民眾,除了更新展示內容外,也不斷思索更有趣且吸引人的教育體驗活動。除了鑽木取火套裝行程,未來也將推出各種不同的體驗行程,例如製陶、製繩等供學校與參觀團體選擇,透過親身體驗實作,讓參與者從中觀察與感受,從嘗試與實作中獲得經驗與知識。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公共服務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